一起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手机卡被冒名补办、银行存款被盗取而引发的案件,经两级厦门法院的审理,终于尘埃落定。
据悉,此类通过冒名补卡方式盗用银行卡存款的犯罪正在不断增加。相关统计显示,近两年,在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陕西等各地都发生过类似的案件。
办案人员发现,在类似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手段如出一辙,被害者均是先出现手机无信号,之后被冒名补卡,紧接着和手机卡绑定的银行卡账户内的钱就被人通过网上支付的方式转走。
据银行工作人员介绍,使用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支付时,同时需要银行卡登录密码和短信验证码。手机被人补卡,短信验证码已经被获取,如果银行卡密码再被人知悉,卡里的钱就存在被人取走或盗用的风险。
可见,犯罪分子通过冒名补卡方式盗用银行卡存款,首先要成功进行冒名补卡,其次要掌握受害人的银行卡密码,二者缺一不可。要遏制这种犯罪的发生,作为电信运营商,在办理补卡业务时,必须对客户的身份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冒名补卡得逞。客户自身也要妥善保管好个人信息,保管好银行账户密码。否则,各方对自己未尽注意义务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案中,法院虽然判决手机用户和运营商各承担一半的责任,但绝非简单的“各打五十大板”,而是立足契约关系,围绕手机卡办理、银行账户交易等关键环节,厘清各方当事人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划分相应的责任。
业内人士提醒,从补手机卡到盗刷银行卡,不法分子往往在短短的数小时内就完成了,因此,与不法分子抢时间就成了关键,而最重要的征兆就是:手机卡突然没了信号。因此,一旦遇到手机无端停机或手机卡无信号或失效时,要立即到通讯营业厅查询原因,并采取必要的银行账户安全保护措施。此外,通讯公司在进行补卡业务时,也应该进一步完善挂失和补办的身份核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