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重要论述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融汇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书写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发展成果共享的多彩篇章。
发掘沿线国家文明的时代价值,充实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内涵
古代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将灿烂辉煌的几大文明联结起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文明财富。努力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时代价值,使其在交流互鉴中发扬光大,是对古丝路精神的传承,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能使“一带一路”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价值共通。各种文明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其思想、价值、行为的“同”远大于“异”,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比如,各种文明皆有真善美的追求,都有诗歌、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中国是盛产诗人的国度,波斯也有享誉世界的文坛四柱,印度有迦梨陀娑、泰戈尔,阿拉伯有努瓦斯、穆太奈比,欧洲有荷马、莎士比亚,美洲有聂鲁达、惠特曼等著名诗人。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同”与“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的精神基石。
把握文明互补性,促进文明成果共享。人类今天享有的文明果实,是各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借鉴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重大发明和发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尊重文明发展的互补性,自信而又谦和、自尊而又宽容,展示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以尊重赢得尊敬,促进文明成果共享。
遵循文明发展规律,促进不同文明共同繁荣。历史昭示我们,人类的不同文明形态是相互影响、相通相融的。科学处理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关系,应遵循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夜郎自大,也不顾影自怜;善于从世界看本国、从本国看世界,增强文明自信与自觉。当前,经济全球化曲折前行,不同文明携手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一带一路”倡议提倡文明的交流互鉴,以民心相通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彰显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特色,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价值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们在世界文明中站稳脚跟、昂首挺胸的根基所在。彰显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四海一家,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广阔的世界视野,追求天下太平、天下大同,是典型的天下文明。这与西方国家缺乏世界视野的“个人—民族国家—国际社会”的思维明显不同。中华民族的天下观是开放、包容的,提倡创造开放、兼容、平等的天下,保持富有弹性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多元治理体制,实现“一个世界,不同文明”“一种文明,不同制度”“一种制度,不同模式”以及“一个国家,不同文化”,构建契合时需、平等共进的天下文明。
礼尚往来,先义后利。孟子把“以德服人”称为“王道”,将“以力服人”称为“霸道”。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素重礼尚往来、先义后利,讲究“礼让”,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利益。无论是古代对外交往的薄来厚往,还是当代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都体现了以义为先的原则。从历史上看,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从人类的现状和未来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守正持中,和合共生。中道是中国人长期尊奉的伦理准则与道德理想。它注重持中、适度、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达到消融矛盾、稳定社会的目的。中道还讲经权,讲究“中正与权变”,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中华文明认为,待人接物如果态度偏激,就会导致物极必反。所以中道反极端,要求把握好“度”。由“中”致“和”,是中道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守正持中,自然会走向和合,达到和平、和谐。在“致中和”中达到均衡与和谐,就会实现天地有序、万物繁荣、人际和谐。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对国际安全问题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都体现了适中、致和的思路。
深化人文合作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价值观,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价值观念,深化人文合作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天下一家。中国既有独特的天下观,又有独特的家国一体观,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客观地看,“家”重亲情、重包容、重责任、重秩序、重整体。天下一家理念,是通向信任、安全、和平的大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今世界,天下就是全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地球是全人类的地球。强调天下一家,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前提与思想基础。
和而不同。习近平同志指出:“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中华文明倡导“和合”,但同时尊重差异和不同,主张将“和”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历史上,中国不迷信武力,对外持“怀柔”政策,极少出现掠夺土地、财富、人口的征伐。汉朝派张骞去西域联通、唐朝派玄奘去印度“取经”、明朝派郑和出使西洋,都是为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进中华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的人文交流。连接世界与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更是一条如丝绸般光滑的和平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新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与邻为善”“和谐世界”“不搞文明冲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等外交方针,弘扬了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价值理念,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坚持和而不同,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理念。
义重于利。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中华文明深明“义利之辩”,总体上强调义利一体、义是利之和,但又区别对待不同的行为主体。如孟子对梁惠王讲“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在义利关系上对治国者与对老百姓的要求不一样:治国者宜行仁义,而不必关注为自己谋利;对一般人而言,可以“义利并举”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过度言利,崇尚消费、享乐和拜金主义,放纵物质欲望,就会面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局面。对于国与国之间关系而言,也是如此。将中华文明的义利观注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国家层面,强调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在企业层面,强调以义取利、义利并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贸易互通,也有利于人文交流。
平等共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中华文明重视的传统价值。“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平等共治,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试验田和新样板。“一带一路”建设强调“自主、自愿、自觉、自律”与“互助、互利、互谅、互让”,以增强合作动力、减少建设阻力。自主、自愿,体现了对沿线各国的主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各国根据自身需要决定如何参与;自觉、自律,体现为尽力提供公共产品,为共同利益规范自身行为。“互助、互利、互谅、互让”则突出了东方文明的平等互助智慧。这些都可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理念。
顾全大局。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中国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中华文明重视整体利益,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时,注重小我服从大我、以整体利益和大局为重,因而产生了“民齐者强”“人心齐,泰山移”“计利当计天下利”等思想。周恩来同志说,中国外事哲学主要来自于文化传统,如“不要将己见强加于人”“决不开第一枪”“来而不往,非礼也”“退避三舍”“首先不使用核武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中国儒学重视“忠恕之道”,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助人即是助己。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各国都需要以大局为重,奉全球命运之公,共同打造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