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丽水14岁少年小明(化名)1个多月花3万元打赏游戏主播一事在网上引起热议。
小明的父母都是普通打工者,从事的是一份三班倒的工作,为了省钱,一家三口更是租住在一处民房的地下室里。小明挥霍掉的3万元,是父母一年省吃俭用攒下的“血汗钱”。这几天,小明的父亲每天都在到处打电话求人,想要要回这些钱。
50天打赏游戏主播3万
2013年起,小明开始在妈妈的手机上玩起了一款名为“天天酷跑”的游戏,后通过QQ联系上了游戏主播。主播除了教小明一些玩游戏的技巧外,还时常嘲笑小明“玩得太差”。他告诉小明,只要打赏,就可以帮他代打游戏,使他的游戏人物“高大上”。
2016年10月7日至11月27日,小明偷偷记下了妈妈的储蓄卡密码,开始在网上打赏游戏主播。最疯狂的一天,小明打赏了2997元。直到储蓄卡里仅剩下一毛五,小明才不得不罢手。
11月29日,小明的妈妈到银行取钱,发现3万元存款不翼而飞后惊慌失措。通过查询,银行的工作人员打印出两米多长的消费单,记录显示,储蓄卡里的钱全部支付给了一家名为“深圳市财付通科技有限公司”的游戏公司。
未成年人斥“重金”玩手游 纠纷频发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惜花费“重金”购买装备、升级游戏等新闻屡见报端。
安徽马鞍山和县13岁少年小奇(化名)瞒着家里人花12000元钱购买手游装备,11月3日,和县法院受理了小奇奶奶状告腾讯和财付通两家公司的诉讼材料,正式立案。
浙江台州的陈先生一家省吃俭用两三年攒下的2.6万元,被14岁的儿子在“穿越火线”、“全民枪战”、“部落冲突”等手游中挥霍一空。
四川成都13岁的洋洋(化名)迷上一款手机游戏,因绑定银行卡能得到礼物,洋洋就把奶奶的工资卡与游戏进行了绑定,后不断根据游戏提示进行充值升级,3个月花光了奶奶的2万养老钱。
江苏无锡的一名15岁少年,偷偷将自己的QQ号与父母的银行卡进行绑定,一年之内竟花费了10万余元进行游戏充值。
……
这些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非常相似,要么是因父母离异和祖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是父母忙于工作平时疏于管教。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状况上的不尽人意,使他们渐渐从网络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疯狂行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付出的沉重代价,除了经济上的损失,还有情感上的伤痕。
钱能要回来么?律师:可以!
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未成年人“触网”越来越早,时间越来越多,但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不健全,部分商家诚信意识缺失,未成年人因此花费金钱越来越多,损失惨重。那么,未成年人因此支出的金钱能否追回呢?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李梦觉律师认为是可以追回的。
“依据《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作为限制行为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或纯获利益活动,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李梦觉说,这个事件中未成年人支付万元以上的大笔金额明显超出了其年龄、智力范围,在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的情况下,应为无效,未成年人理应有权追回之前支付的金钱。
十几岁的孩子为了网络游戏,动辄花费数万元令人触目惊心,除家庭教育缺失外,游戏运营商也难辞其咎。为了追求营利,运营商从未对游戏玩家进行年龄限制,并用尽各种手段诱导消费,有些手游甚至点几次“确认”可直接扣除话费。作为家长,无论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多多交流,帮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法制网要闻部 秦晶 综合钱江晚报 中安在线 华西都市报 中新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