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榄雕父子方寸间刻出万千世界
■曾宪鹏和他的新作《七郎八虎镇三关》。
一艘前后相通、两进四层的龙船画舫仅19厘米长,由200颗乌榄核雕刻镶嵌而成,船上200多个人物神态各异,米粒大小的窗户开合自如。这艘名为“中华世纪龙”的作品,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榄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历时四年创作完成。
青出于蓝。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0后的曾宪鹏继承了父亲曾昭鸿的衣钵,把儿时听过的一出“古仔”《杨家将》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七郎八虎镇三关》。这对广州榄雕“父子兵”,手握古朴刻刀,化腐朽为神奇,用小小榄核雕出了万千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榄雕的魅力。
匠史 一粒榄 万千变
广州榄雕重镂空深雕
核雕工艺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明清时期最为兴盛。中国传统核雕有三大流派,山东、河北的工匠称为北派,多用机械雕刻,素材主要是罗汉、弥勒佛,线条浑雄。苏杭一带称为苏派,浅雕写意,多刻关公、钟馗等历史人物。以精湛著称的广州榄雕,是岭南传统工艺,注重镂空深雕,追求凹凸的手感,镂空是全通透的,有别于北派和苏派,自成一格,美轮美奂,意趣盎然。
广州榄雕历史上的名匠有清代陈祖章和湛菊生。陈祖章祖籍广州,因擅长象牙和榄核雕刻进入宫廷。增城人湛菊生刻过一枚核舟,现藏增城博物馆。曾昭鸿曾应邀去修补这枚核舟。不过,再三观察实物后,他认为,榄核因年代、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色泽与质感是独一无二的,盲目修补只是另一种损害。对于这件宝物,最好的保护就是不改变它。2008年,广州榄雕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大师曾昭鸿、曾宪鹏父子,是目前广东地区仅存的仍在坚守这门技艺的工艺师。
子承父业风格各不同
曾昭鸿与榄雕结缘四十余载。1972年,未满17岁的曾昭鸿凭借三幅山水花鸟工笔画,考入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品厂,师从广州著名的榄雕艺人区宇仁。离开大新厂后,他进过化妆品厂,当过车工,心里始终难以割舍对榄雕的感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辞职全身心投入榄雕创作。“父亲最困难的时候,我母亲除了工作,还要出去打零工。”曾昭鸿的儿子曾宪鹏说,当时为了生计,他父亲的榄雕作品基本上都卖了,“有些榄雕后来想再做,也不一定做得出来,可惜了。”
“小时觉得父亲好威水。”出生于1983年的曾宪鹏说,上初中学《核舟记》,激动的他拿出自己玩的榄雕小船问老师,竟然把老师难住了。进企业上班后,他晚上就跟父亲学做榄雕。当他透露辞职做榄雕的想法时“好多亲人反对,包括父亲。”2008年,不顾父母反对,他辞掉工作,专心学习榄雕技艺。近年来崭露头角,他的榄雕作品斩获了不少奖项。在榄雕创作中,父子二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曾昭鸿以传统的吉祥图腾、船舟为主,曾宪鹏则注重纪实创作,“打小我就喜欢历史和传统文化,因此经常将历史典故的原型和现实社会的造型雕刻在榄核上。”简单的核雕,一两个小时可以做好,工艺较复杂的作品,需要几天或几个月,大型作品甚至要花几年时间。
匠事 潜心创造作品只展不卖
榄雕版“杨家将”致敬讲古大师
“只见来将,金盔金甲,白色战袍,五缕黑须飘洒胸前,手执一支盘龙金枪,胯下一匹白马……”曾宪鹏清楚地记得他儿时听的一出“古仔”是广州讲古大师张悦楷(下称“楷叔”)讲的“杨家将”。“一台收音机,一本书,几乎成了我学生时代每天中午和傍晚必备的物件。”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宪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成了他的口头禅,即使楷叔已经离开了,他有时间仍会听听楷叔生前所讲的“古仔”,“现在我的儿子也会听。”为了缅怀心目中的艺术大师,去年他以《杨家将》为背景,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榄雕作品《七郎八虎镇三关》。
今年,他把这个最新作品带到了天河花市,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欣赏。有人问他卖多少钱。“这个不卖。”曾宪鹏说,近年来,他和父亲潜心创造的榄雕代表作品只展不卖。2012年他雕刻的《鼎盛中华》、2013年的代表作《中华乐韵》、2014年花了11个月才完工的《甲午魂》,他都没有考虑过出售。“很多人说我不是做生意的人。”
匠心
“每个人心里都有梦想。我决心学榄雕的时候,没想到连父亲也反对。他说,学可以,但是不能当成职业。后来,我还是从兴趣走上了全职的路。希望今年和父亲一起实现他的心愿,搞一个个人榄雕代表作品的展览,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父子共同追逐的梦想。”
——曾宪鹏
■对话
新快报:广州做榄雕的有多少人?
曾宪鹏:据我了解,目前全职做榄雕的就我们一家。前些年,我父亲也收过一些徒弟,不过都没能坚持下来。有独立设计、创作能力的徒弟,加起来有十来个人。我们也开了兴趣班,招收培养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
新快报:想学做榄雕要具备哪些素质?
曾宪鹏: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想学这门技艺需要对传统文化要感兴趣,特别是要了解榄雕的历史文化。心要静下来,坐得住,有毅力才行。要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素材。然后是对雕刻刀具的掌握和使用。
■记者体验
“雕虫小技”不简单
“嗤……”随着电动磨具飞快地旋转,记者手中的榄核瞬间被磨平。在天河花市的榄雕展区,曾宪鹏展示了传统的雕刻刀具,以竹片、木棍为柄的各式刀具摆满了一个工具箱,“雕刻用的刀具有很多,过去都是自己动手做,准备齐顺手的工具要花很长时间。”如今,只需一把电动的手柄,然后根据需要替换刀头即可。
曾宪鹏介绍父亲曾昭鸿首创的榄雕镶嵌工艺时说,“它打破了榄雕体积小、形状单一的局限性”,与传统榄雕运用的浮雕技术不同,镶嵌技术是用镂空、通雕等技法进行雕刻,通过入榫的方式进行镶嵌,这也是岭南工艺的一大特色。他说,镶嵌技术最考人的首先是选料,根据创作主体的需要选择榄核;其次是用力,由于榄核中间厚两头薄,脆而无韧性,核内还有三叉心,“雕的时候一定要用阴力,用牛力榄核容易爆裂。”最后通过入榫进行镶嵌,“要静下心来慢慢做,才能让它浑然一体。”制作榄雕的程序繁多,选料、画样、锉坯、雕刻、刮滑、装饰等都要熟悉,没有几年的时间很难完全领悟透彻。
■策划:林波 陈琦钿■统筹:新快报记者 辛捷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摄影: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