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反腐赢得民心
八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新形势下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诠释。专题片紧贴社会现实,讲述了包括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追逃追赃等在内的正风反腐进程及其成果,并充分运用场景重现的方式,让贪腐分子现身说法,用真人真事拉近了社会公众与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距离,增强了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传播效果,提高了影响力。
经过近四年的强力正风反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败,不仅消减了威胁中国发展的政治风险,而且极大提振了民心,凝聚起社会力量。专题片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的新成果和新理念,让公众认识到中央反腐是动真格的。
专题片是一面警示镜,通过讲述十八大以来落马贪官的自我剖析,起到了警示教育和震慑效果,鲜明地传递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打“虎”拍“蝇”不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部,反腐败也从来不是为了抓贪官了事。反腐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旨在改变思想观念,修复政治生态,严明党纪党规,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实践证明,一个政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挑战,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执政党的生命力和发展力。说到底,执政党必须实现自我的现代转型,使政党使命与时代发展相顺应、与时代脉搏相呼应,进而引领并推动社会发展。要实现目标,必须持续推进正风反腐,否则,干群关系将会被阻隔,党的执政基础将会受到侵蚀。
从专题片揭露的腐败细节可以看出,这些贪官之所以落马,要害在于他们在局部不良政治生态的影响下,在职务上升的过程中忘记了入党的初心,为了个人私利背叛了入党誓言,最终滑入腐败深渊。惩贪肃纪,彰显我们党“刮骨疗毒”的气魄,是党通过“正人先正己”走向自我革新的必经之路,更是党实现现代转型、应对长期执政挑战的战略抉择。
反腐败代表了社会正义,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党中央对“在路上”充满自信。“永远在路上”绝不是一句空话,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常态,没有休止符,正风反腐势必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地进行到底。我们相信,人民群众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反腐红利,获得感也将大大增强。(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庄德水)
党员干部要为人民“站台”
在专题片《永远在路上》里,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透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他的儿子和老板搞房地产,周本顺只需出席儿子的饭局,不用任何言语,儿子的事就会办得很顺利。这就是周本顺所谓的“站台”。
“站台”的效果源自权力的影响力。权力的含金量不仅在于它对特定范围的人、财、物、事的直接支配,还有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危险因子,就是权力的光环效应。官员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给有求于他的人以无限的遐想。
“站台”花样百出,出席饭局只是其中一种。企业违规搞建设,有了官员的表态支持,便会一路绿灯;非法集资,有了官员在电视台鼓吹,营销的可信度便迅速攀升。为亲友及利益关系人“站台”的方式不一而足,但共同点都是利用权力的影响力促成违反规定、纪律或法律之事。
这种“站台”是党纪严厉禁止的,为什么官员还能为亲友和商人成功“站台”?权力制约不足、监督不到位是重要原因。“权力之树”若得不到及时修剪,肆意生长,其枝叶便会超越自身领地,也就容易滋生腐败的“恶之花”。因此,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让权力的车轮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一旦党员干部出现了为个别人“站台”的苗头,就要及时提醒,以免酿成大错。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领导干部应着力让权力产生正能量,要为人民“站台”,为公共利益“站台”,而不能为私心私利“站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在执行八项规定和正风反腐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考察的过程中,不封道、不清场、不铺地毯,住普通套房、吃自助餐,轻车简从,以上率下,节俭低调的清风扑面而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示范带动下,党政机关崇廉戒奢,一些高档餐厅重新定位,改为面向大众经营。这些不都是党中央为人民“站台”的结果吗?
专题片揭露的一个个案例,生动讲述了为一己私利“站台”的干部,最终不仅得不到想要的好处,还会丢掉公职,遭人民唾弃;为人民“站台”的领导,人民会感激他,组织也会器重他。在全面从严治党日渐深入的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为人民“站台”。为个别人违规“站台”的,终将被党和人民赶下台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副主任 杜治洲)
开诚布公共话管党治党
《永远在路上》通过翔实的资料与专业的解读,全面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上率下、驰而不息正风反腐的实绩,可谓正当其时。这部专题片,系统梳理经验、坦诚面对问题、理性描绘蓝图,开诚布公与全党全国共话管党治党建设党,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宜的方式,拉近了党和人民的情感距离。
专题片八集讲述八个主题,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到反“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现党中央党风廉洁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系统性策略布局,拼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工作的全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入研判,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推出系统性的工作策略,各项举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体制机制。专题片呈现了党凝心聚力、惩腐肃贪的宝贵经验,揭示了形成反腐败压倒性态势的内在逻辑,还原了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此外,专题片更直接、更真实地展示腐败特点、规律和危害,帮助干部群众更深刻认识腐败。通过还原腐败案件细节、直面腐败分子、邀请权威人士解读,专题片给观众更强的参与感。本片提供了大量的腐败案件细节信息,帮助人们认识腐败是如何发生、演化、蔓延的。腐败分子的忏悔表达了一个共性特点:腐败的开端源于自己放松警惕,最后一步步堕落,直至“锒铛入狱、财尽人散”的地步。“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永远在路上》通过实际案例传递的人生智慧。
《永远在路上》重申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打“虎”拍“蝇”、消除腐败存量以治标为治本赢得了时间;在当前,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已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更要着力遏制腐败增量、标本兼治,贯彻落实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把管党治党延伸到基层、延伸到每一个党员干部,不仅要用纪律的尺子约束党员干部行为,还要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党员行为,通过重塑党内政治生态引导党员干部,真正实现全面、从严。
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我们相信,有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坦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廉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金程)
牢记腐败的代价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落到这种结局。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周本顺的这段话是他落马之后的内心独白,言语中吐露出深深的懊悔。
与周本顺类似,在专题片中出镜的多位贪官都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李春城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低垂着脑袋,用极度哀叹的声音说道:“我干的这些事情,这算什么?你知道,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龄,这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
这些贪官的反思懊悔与落马之前的飞扬跋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衬出他们现在的心境。然而,在一步步滑向腐败深渊的过程中,他们是否曾有一刻意识到自己会为腐败而葬送一切?
而个人形象上的落差则更加直观地反映了贪官们为腐败付出的代价。吕锡文在被查处之前,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不仅外表光鲜,而且派头十足;但在专题片的镜头面前,她的形象与落马前判若两人:满头白发、眼神暗淡,精神颓废又消瘦无力。而她自己也在感叹“我现在想真的有一点点的放松、放纵,最后那种真的就,真的后头是万丈深渊”。
在专题片中,不止吕锡文一人的形象与被查处之前出现了巨大反差,其他出镜的贪官几乎都是“一夜之间白了头”,苏荣、刘铁男、李春城……他们在专题片中的精神面貌充分证明,腐败让他们葬送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业,还包括尊严;在辜负了党和人民信任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也因腐败而被彻底摧毁。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通过对一个个违纪违法官员的采访,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拒腐防变的警钟。他们的每一句独白都在警示我们,在腐败问题上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不要在所谓的“不知不觉”中踏上一条不归路。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专题片中每个贪官的结局都应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时刻警醒党员干部审慎用权、严以自律的前车之鉴。让我们牢记他们那懊悔悲哀的表情、暗淡无光的眼神、落寞无力的举手投足,告诫自己,不要像他们一样,因腐败而付出一生都无法挽回的代价。(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