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到哪里去的重大问题。“不忘初心”,深深根植于我们党95年的伟大实践,深深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
“初心”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佛教典籍之中。《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根据华严经经文所表达的意思,后人提炼概括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句子,成为流传至今的箴言。何为“初心”“初发心”?高僧慧月法师曾这般解读:它是佛家弟子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尚道之愿。在佛门中,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初心,只要有了它,佛家弟子就能开启成佛之路。所以,佛家讲:“初发心成正等觉”“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初正则终修”。
崇尚初心并非佛教之独尊,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也极力主张“不忘初心”。《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意就是,谨慎地做到最后,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在老子的思想里,作为人之初的婴儿状态被当做一种理想的人格和人生范式提了出来。如《老子》第十章:“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第二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状态就是指婴儿般纯真自然、没有欲念、不受尘世功名利禄烦扰的状态,是人最本原的、初始的状态,也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初心即本心。如孟子认为人初生即拥有四善端: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这四心即是人的初心,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人生的修养过程就是使初心不断发扬光大,养浩然正气,成为坦荡的君子。发源于孟子,由宋明大儒开创的儒家“心学”学派,则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一切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使我们的心回归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状态。
在家国同构、修齐治平一体的传统中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既是古人修身做人的哲学,同时也是为政谋事的原则。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今天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唐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