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
——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
【编者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95年风云激荡,一代代共产党人以无畏的奋斗、无私的奉献、无悔的牺牲,写下了一部精神的史诗。在建党95周年之际,我们挖掘“红色资源”、重温“红色记忆”,感受共产党人的理想之火、信仰之光,汲取永葆生机、不断前行的强大能量。
“寻乌哪几家豆腐做得最好,最容易卖掉?又有哪几家水酒做得最好?”1930年5月,毛泽东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寻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几个问题问住了当地干部。走访当地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业店铺,与群众一起劳动、谈心交流……基于这次著名的“寻乌调查”,红军将城市政策定为“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纠正了“左”倾错误,也解决了供应难题。
“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95年来,从“砸烂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党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执政党,“调查研究”是一贯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根本的思想路线。当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县而是2800多个县,当我们面对的不是141家商铺而是GDP达67万亿元的经济体,这样的“红色传统”仍然至关重要。
求“是”的前提是见“实”。现在有了网络、有了手机,不出门也可以“尽知天下事”。不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听听汇报、看看材料”而来的“知”,终究少了些实实在在的感知,也少了些人无我有的发现,更可能听不到那些“沉没的声音”、看不清那些“模糊的背影”。1961年5月,周恩来在河北伯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到真实情况,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俯下身子、“眼睛向下”,有了这样老实的态度,才能做好调查研究,才是真正实事求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客观、全面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陈云曾说,“我们犯错误,就是因为不根据客观事实办事。但犯错误的人,并不都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上世纪30年代末,为了了解敌后根据地党的建设情况,他先后找9个乡的党支部书记谈话,边谈边记,反复谈了多次,直到把有关情况彻底弄清为止。陈云一生提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体现着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精髓。
人的认识,难免有片面之处,这就更需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彭真曾以“八面树敌”,来形容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但要看好的、有利的方面,还要有意识地从反面考虑,看到不利的方面,充分研究各种不同意见是否有道理。正确而全面的认知,往往是由“系统地驳倒不正确的意见而产生的”。当思想观点经过多次“否定之否定”的淬炼,做出的决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党讲党性,我看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改革开放前夕,习仲勋深入广东基层调研,看到三个人拉一张犁耕地,感叹“解放29年了,还是刀耕火种时代的耕作水平”。以此为契机,他带领广大干部找到了经济恢复的突破口。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仍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常、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唯有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才能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