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关注小人物的无助与坚守
发布时间:2016-01-18 15:36 | 来源:南京日报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东西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只有一样东西支撑着这茫茫人海中的人们,那就是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腰封上这句话打动许多读者的心。

帕慕克以往的作品中,主角大多是中产阶层。而《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主人公麦夫鲁特,却是一个远离作者本人生活方式的底层人士。为了这次写作,帕慕克采访了许多人,包括街头的流浪汉。这一场长达六年的写作,其实也是帕慕克一次难忘的田野访问。

伊斯坦布尔从一个人口500万的城市发展为1500万的大都市,麦夫鲁特身处其间,他上学,服兵役,与小伙伴参与不明究竟的“政治”运动,他去影院,写情书,私奔,结婚,他为了生计做这做那……从来不曾改变的,是他夜复一夜,漫步在伊斯坦布尔街头,一边卖钵扎,思念自己的真爱,一边琢磨着脑袋里冒出的一个又一个怪怪的东西。

这部书稿一经出版,就获得土耳其和西方媒体的压倒性好评。《华尔街日报》评论:“伟大、真挚,又令人动容的一部关于伊斯坦布尔的编年史。帕慕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政治激荡这一大背景下小人物们的日常。麦夫鲁特这个角色以及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都令人难以忘怀。”

书中的“重要道具”——钵扎,是土耳其地区的一种传统饮料。帕慕克坦言这类叫卖钵扎的小贩在伊斯坦布尔已几乎绝迹,而主人公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最后一代沿街叫卖的人。他的叫卖声里充满哀愁,正如小贩麦夫鲁特所说,“钵扎就是靠着小贩声音里的情感才能卖出去的。”

在创作手法上,帕慕克采用了多声部写法,让多个声音同时亮相,他们或疲惫或风趣,或不安或悲愤,甚至充满激越的声讨,从而串联起麦夫鲁特的生活。
        新作令每一位读过小说的中国读者感同身受。故事主人公冲动、天真、固执、懦弱,他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兄弟,甚至是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最新文章
俄媒:一架战斗机在印度执行任务时… 药检事件仲裁听证会结束 孙杨:相… 也门政府军打死7名胡塞武装人员 因油价上涨伊朗多地爆发游行 一平… 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崔大庆: 中弹后仍紧紧抓住歹徒的… 天路 中日专家学者探讨两国未来合作方向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