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公款违规理财频发敲响监管警钟
发布时间:2016-01-18 15:39 |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纪检、审计系统查处的公款违规理财金额超过20亿元,一些地方出现官员、财务人员挪用财政资金等公款,用于炒股、放贷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不少网民表示,公款违规屡禁不止,原因在于公共资金的“软约束”和监管不到位,纵容甚至助长了部分“看守人”的滥权行为。因此,必须筑起公款资金监管防火墙,完善资金监管、健全资金使用制度、加强执法。

  屡禁不止为哪般

  有网民表示,公款违规理财现象之所以屡查屡犯,是因为公职人员或部门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控,日常资金监管存在漏洞,必要的检查、审计不到位,以及发现之后往往也只是立足于弥补而非深挖和问责。

  还有网民认为,挪用公款理财屡禁不止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财务管理本身有漏洞,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为公款违规理财提供了“资金池”。三是一些官员和财务人员公款私存,为利用公款违规理财提供可乘之机。

  网民“杨志”表示,公款是为了服务和保障集体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利益。任何个人不得为了一己私利截取、转移和挪用公款。公款违规“理财”不论盈亏,都应得到坚决清理。

  完善监管强化问责

  有网民表示,要治理财政资金公款违规“理财”乱象,须做到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控制。

  网民“连海平”表示,事前防范,体现在制度供给、规章完善上,强化财政预算约束与监控,减少财政资金闲置;事中监督,是指通过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公款管理透明度,任何人支取公款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并接受实时监控,进一步降低被截留、挪用的风险。事后控制,落在强化问责与执法上,对于涉嫌挪用公款人员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网民“鱼予”表示,若“一把手”的权力得不到约束,公共财政资金就不可能纳入全口径预算,也就很难摆脱成为“唐僧肉”的危险。

  网民“蓝枫”也表示,整治挪用公款理财现象,既要强化审计、检查,督促政府财政部门、单位财务部门遵守财务规章制度;也要强化问责与执法,要发现一起惩治一起。



责任编辑:admin
最新文章
监督盯着实效走 加强对国家机器监督,把制度笼子扎… 建监测预警机制应对“全面两孩” 高校学生评教名存实亡?教学监督需… 内蒙古印发《关于实行审计监督全覆… 郭声琨:认真倾听意见建议 自觉接… 教师评价系统被指“逼老师取悦学… 防范风险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