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曼谷10月16日电 特稿:我们家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记推动泰中建交的参与者西林·帕他诺泰和她的家人
新华社记者杨舟 郭鑫惠 马惠桢
“新中国走过的这70年很不简单,从贫穷落后,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再到今天举世闻名的高铁技术……中国靠自己的努力做到这一切。中国的发展,前途无量。”年过七旬的西林·帕他诺泰对新华社记者说。
在泰国首都曼谷城东,有座名为“西林之家”的私家宅院。宅院的女主人就是西林,中文名常媛。常媛一家人为泰国和中国的建交发挥过独特作用,帕他诺泰家族也因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我在北京长大,我对北京感情很深。”常媛回忆起自己童年和少年在中国度过的难忘时光,如数家珍。她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泰国总理披汶·颂堪选择紧跟美国的外交政策,不承认新中国。常媛的父亲讪·帕他诺泰当时是总理顾问,他不断影响披汶,并最终说服后者与新中国建立联系。后来,披汶委任讪作为与中国联络的官员,讪因此成为推动泰中建交的关键人物,常媛的命运也从此改变。
由于受到一些西方势力的阻挠,讪与中方建立联系的尝试一开始并不顺利。为了增进两国互相了解与信任,讪决定把儿子万怀和女儿西林送到中国学习。
1956年,12岁的万怀和8岁的西林来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将两人委托给当时负责外事工作的廖承志照顾,兄妹俩从此便和廖家孩子一起学习玩耍。廖承志母亲何香凝还给兄妹俩分别取了中文名字:常怀、常媛。
常媛向记者展示了她珍藏的一封收于1956年11月的周总理来信。周总理在信中肯定了披汶总理和讪对中泰交往做出的努力,并对讪说:“对您的两个孩子,我已通知有关部门负责安排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将尽力使他们过得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在中国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虽远离家乡,我和哥哥受到廖家非常温暖的关照。”常媛说。
1972年,中国政府邀请泰国乒乓球队到北京参加乒乓球赛,希望以此作为改善中泰关系的契机。在常媛兄妹的牵线搭桥下,以泰国乒乓球队顾问身份前往北京的泰国财政委员会副主任许敦茂受到周总理接见,为泰中建交奠定了基础。1975年,中国和泰国签署联合公报,中泰两国正式建交。
如今,常媛在“西林之家”专门开设了“常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史实馆”,馆里陈列了常媛一家人与中国交往、推动泰中友好的相关照片、书信等历史资料。
在中国14年的生活以及参与泰中建交的经历在常媛身上留下了很深的中国印记。她给两个儿子起名常念周、常念廖,以感谢周总理和廖承志一家人对她的照顾。常媛坚持用中文同儿辈和孙辈沟通,儿辈和孙辈也因此都会说流利的普通话。
如今,常媛的大儿子常念周希望能够“子承母业”,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泰中两国企业互相了解。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为那些来泰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向泰国企业和各界介绍“一带一路”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