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费加罗报》称,13日的“导向性辩论”在欧委会委员之间展开,但是,鉴于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它不可能在欧委会和欧洲议会的办公大楼里就能得到解决”,最终要由欧盟28个成员国来拿主意。
目前来看,欧盟成员国在以“混乱的阵型”应对这一“战役”。它们大体分为三个派别:模糊派,激情派,恐惧派。三个派别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个欧盟大国扮演“领头羊”角色。
欧盟“老大”德国的态度相对模糊。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报道称,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表示“原则上持积极态度”,但又说“中国仍有工作要做”。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近日表示,德国还没有做出决定。法国《费加罗报》认为,德国在对华出口方面非常成功,但同时又担心中国这个“头号工业竞争对手”在对德出口上获得“附加武器”。路透社13日的消息称,德国的态度不够明确,它将在未来的谈判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继去年力排众议率先加入亚投行后,与中国关系处于“黄金时代”的英国这次又站在了支持中国的一边。与英国同样推崇经济自由主义、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北欧国家,也主张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恐惧派以法国为代表。西班牙、意大利等受欧债危机困扰严重、经济相对脆弱的国家也支持法国的立场。不过,或许出于中法友好关系大局考虑,法国政府没有强硬的公开表态。法国《费加罗报》13日报道称,这一问题“很明显让法国非常尴尬”,它只能拿欧盟来给自己当“挡箭牌”。该报提出采访法国负责外贸事务的国务秘书,却被推到法国外交部,而法国外交部则让该报到欧委会寻找答案。
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法国政府面临来自商界、民间、媒体的巨大压力。法国纺织、建筑、冶金、电子等产业行会纷纷向政府施压,称一旦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应对中国“商品倾销”的法律“武器库”将完全失效,这对法国工业和经济来说将是致命打击。法国媒体近来又开始炒作“中国威胁论”,宣称“欧洲数百万的和法国约30万就业岗位将受到威胁”。
持反对意见的国家除了考虑短期现实经济利益之外,更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惯性思维”影响。以法国为例,与英国、荷兰等“海洋国家”不同,法国不太习惯高烈度的国际贸易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有些“不适应”“不舒服”,难免在面对外来竞争时有保护主义倾向。奥朗德执政以来,对法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一直不满,将与中国的贸易“再平衡”作为对华外交的重要战略。但是,法国政府应该清楚,设置贸易壁垒限制来自中国的商品,并不是弥补贸易逆差的好办法,增强国际竞争力才是硬道理。
欧洲的反对声音中,还夹杂着一些美国“音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官员在去年年底警告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将等同于“单方面解除”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防卫,可能损害“阻止中资企业向美国和欧洲市场倾销廉价商品的努力”。无独有偶,欧洲媒体近日在报道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危害”时所引用的一份研究报告,始作俑者正是美国华盛顿的“经济政策研究院”。该报告宣称,与中国贸易“规则的改变”将使欧美工业“在廉价产品涌入下束手无策”。
美国如此“热情”地干预中欧事务,让人无法不联想到它在另外一个中欧问题——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上的“长袖善舞”。欧盟国家明智的领导人应该警惕和反思,以免为了给美国站台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去年中欧建交40周年高层访问期间,双方领导人为未来关系发展做出了规划。“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对接,将为双方经济合作创造新的契机。欧盟各国领导人应该放眼长远,立足大局,拿出政治勇气,做出正确决定,让不和谐的“音符”尽快从中欧友好的“主旋律”中消失。
(本报记者 林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