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阐述法治特色,弘扬法治精神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26 12:30 | 来源:光明日报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傅凯华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1.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创造辉煌的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历史责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一百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的历史重任,批判阻碍社会进步的旧思想旧道德,打开了新思想新文化涌流的闸门。我们党积极运用传统文化精华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载体和艺术样式传播科学真理,着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华文化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汇聚起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使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我们党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建、改造一批文化机构,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坚决荡涤旧社会的落后思想和污泥浊水,推动形成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新道德新风尚,挺立起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战天斗地的精神脊梁。同时,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遭受严重曲折,留下深刻教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针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有序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对古今中外文化作品中一切好的东西予以“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亲自谋划、亲自指导、亲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足迹遍及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鲜明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基因和特质,辩证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精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治国理政等基础、根基、血脉、源泉作用和不可或缺的借鉴、滋养、启迪意义,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的纽带作用、认同功能,阐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突出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明确要求深入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把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迎来变革性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使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

  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一)坚持以文化为国家和民族之魂、国家治理之基,塑造整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格局。 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文化发展改革等有关规划。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传承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配套文件,推动传承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相互衔接、形成合力。注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培根铸魂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全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着眼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加强文物考古工作,组建中国历史研究院,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研究阐释,加强青少年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推进两岸人文交流合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坚持以摸清文化资源家底为支点,进一步夯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基础。 深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梳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国家情怀。启动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完成可移动文物、古籍、美术馆藏品和戏曲剧种普查,有效提升全国文化遗产资源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据统计,全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藏品1.08亿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我国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居世界第一,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6项、居世界第二。截至2015年,全国有地方戏曲剧种348个。截至2020年,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占总任务的94%;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达7.2万部。国家美术藏品数据库已基本形成。目前,各项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复核、数据补充完善和动态调整工作正稳步推进,分级分类实施科学保护有了可靠支撑,深入研究和转化利用已逐步驶入快车道。

  (三)坚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凝聚各方合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走深走细走实。 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总抓手,确定国家古籍保护、中华经典诵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等15个重点工程项目为具体抓手,建立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的工程部际协调组,形成全国一盘棋。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让一些濒危的传统艺术得到抢救,一些古老的手艺技艺得到传承,一些沉睡在历史中、陈列在大地上的文物重现光彩,一些被破坏的文化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和优化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上了一个大台阶。2021年4月,中央有关部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原有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并新设农耕文化、中医药、古文字、城市文化生态修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等项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焕发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

  (四)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适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鼓励广大作家用传统文化精髓滋养文艺创作,创作生产更多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气象、体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中央和地方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一系列专题片、纪录片,有关部门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主题展览,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采。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航拍中国》,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主题动画片《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杨家将》、《百鸟朝凤》深受“小观众”喜爱,传统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稳步推进,传统节日文化得到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院博物馆,走进历史名城街区、走进名山大川、欣赏人文之胜,领略自然之美。文物热、非遗热、传统节日热、探索自然热纷纷兴起,全社会共同擦亮了历史文化金名片。

  (五)坚持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平台,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深化人文领域国际合作,健全中外高级别交流机制,完善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全球布局。截至2020年,已在全球设立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做强“感知中国”、“欢乐春节”、“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品牌。把文化遗产作为文明传播交流的“天然使者”,我国与2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举办出入境文物展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和联合考古合作。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来自49个国家的400多件文化瑰宝荟萃一堂,呈现了亚洲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鼓励支持相关机构在国外主流媒体平台开设中国专栏、中国剧场、中国专区专页等,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

  3.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任务。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更好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载体和传播渠道,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牢牢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它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先后形成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都把中国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文化精髓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反过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又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民族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实现文化进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坚定全党全社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持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紧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夯实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通,用刚健厚重先进质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民族气质、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引向了新的阶段,要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大势,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转化、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沉淀和保护,创新文化遗产展示方式,用心用情打造数字化文化产品,结合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接受心理和习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在创新利用中延续中华文脉。要着力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完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促进文化生产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越需要树立和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要抓住世界各国日益关注中国发展、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性机遇,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展示中华文化蕴涵的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5日 06版)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山东一旧石器遗址出土距今9.9万年… 网文创作迎来“95后”时代 年轻作… 陕西战国秦墓发现金饰品 见证中西… 中国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技创新… 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 造就华北地… 器物里的文明史!中国现代考古学诞… 香港艺术馆获赠逾千组中国书画及艺… 重庆渝中:文化空间成为民众“后花…
推荐文章
山东省部署2022年住户调查大样本轮… 山东:超300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 重庆:出台二十一条具体措施 《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 陕西:印发“十四五”服务业高质量… 北京市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吉林省开展工业企业用工服务专项行… 江西:1.47万家企业“免申即享”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