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以创作无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根本,用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凝聚共识,创作出了一批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品力作,其中大连话剧团原创话剧《把一切献给党》(杨锦峰编剧、王晓鹰导演)以诗化的舞台艺术语言饱含温度地演绎了中国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的革命人生,并借此纵深挖掘和生动呈现了中国第一代人民军工创业者的心灵世界与理想情怀,讴歌了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信仰战斗不止、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以多重舞台时空的构建激发共情
与普通线性叙事的戏剧不同,《把一切献给党》创造性地将现实时空、回忆时空、假想时空同台并置,尤其以现实时空与假想时空的交融对话,有力表现了吴运铎等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军工创业的奋进人生与奉献精神,激发了观者的强烈共情。此部取材于英模吴运铎同名自传体小说的话剧,展开于革命伉俪吴运铎与陆平晚年忆往昔的一次对话,嵌入回忆时空,讲述吴运铎遇见共产主义信仰、加入新四军造炮弹、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研制先进武器等人生“节点”,提炼性地演绎了吴运铎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研究枪炮弹药,全身被炸伤二百余处却仍屹立不倒、坚持从事中国兵工事业的真实历程。
在被炸掉四个手指和一条腿,被炸瞎一只眼,另一只眼内还残存着弹片的情况下,是什么惊人力量使吴运铎战胜死神,不息生命之火?是信仰的力量!话剧《把一切献给党》在记述吴运铎革命人生的戏剧现实时空中,穿插并置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关联性假想时空,通过吴运铎与保尔的跨时空对话、碰撞与交流,深刻阐发了支撑他们做出人生选择、最终成长为钢铁战士的共同精神信仰,也即他们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一次次战胜自己、创造奇迹的动因——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义无反顾,把一切献给党。此外,剧中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每一位志士,都在牺牲的一刻复现于假想时空,道出他们无怨无悔奋勇向前的人生信条,激发了观众的思想共鸣,彰显了坚定信仰的力量。
以革命与爱情友情的交织暖人心
一部优秀舞台创作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有质感的人物塑造,而有质感的人物形象展现于有温度的细节。《把一切献给党》在着力塑造吴运铎奉献兵工事业的革命形象同时,细腻地呈现了其作为平凡个体的情感体验,有革命恋人热烈甜美、至死不渝的爱情,有革命战友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友情,从而动人心弦地刻画了陆平、洪先生、罗克绳、吴师孟、秦永祥、吴屏周等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艺术群像。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一样,话剧中的吴运铎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男人。在开创中国兵工事业的简陋的修械所,吴运铎与多才多艺的革命战友陆平相遇,二人应大家呼声对唱民歌,就此埋下爱情的种子。此后,吴运铎临危受命,为抗战从无到有地研制中国自己的武器弹药,被雷管炸残、遍体鳞伤,尽管他强烈渴望与心仪的陆平走到一起,却不愿残疾之身连累其未来生活。然而,志同道合的陆平与保尔遇到的冬妮娅不一样,她决然地选择嫁给“一个为了信仰而坚定的男人。一个为了事业充满智慧的男人。一个为了革命而残疾的男人”。在假想时空中,冬妮娅与陆平的对话,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一种放弃真爱,怯懦地选择了看得见的幸福,一种拥抱真爱,勇敢地付出青春,在烽火岁月与爱人生死相许,生命也因自由地追逐理想而如夏花般绚烂。
吴运铎是在一次次亲历坎坷,目睹身边共产党人舍生取义的无畏牺牲中,逐渐历炼成一名打不垮的钢铁战士。其中每一次与战友的并肩作战都饱含温情:当吴运铎初到新四军,决定跟随共产党人罗克绳建修戒所、造炮弹,促膝交谈之时,罗克绳边讲革命往事,边帮他缝补被抓破的衣服,生动地呈现了波澜壮阔历史中的一个柔情的典型瞬间;在先后两次炸弹研究工作中,吴运铎的战友秦永祥、吴屏周分别因抢先拆弹而遭遇不测,他们在假想时空中告白,无怨无悔地牺牲自己而保全兵工事业的顶梁柱,表现了不畏生死的大仁大义,感人至深。
以蕴藉隽永的舞台意象深化诗意
舞台设计上,《把一切献给党》采取意识流的方式打造了耐人寻味的写意空间,将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还原为蕴藉隽永的微观意象表达,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独具特色的诗性审美品格。核心舞台道具树木作为旷野中遮风挡雨的依靠,象征中国共产党于黑暗中为人民指明方向、带去光明;树木向高处攀登,坚守不渝,象征中国共产党人顽强刻苦,竿头日上。《把一切献给党》的舞台用光以暖白色为主,辅以红色背景色块,寓意尽管故事发生在民族存亡的危机背景下,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腔热血、及与人民血浓于水的情感足以温暖冷峻的年代与艰苦的岁月。
话剧《把一切献给党》通过构建多重舞台时空和意味深长的诗化舞台意象,立体丰满地讲述了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以及中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们以铮铮铁骨顽强拼搏的奋进人生,令人动容地呈现了基于崇高理想的美好爱情与出生入死的革命友情,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影响几代中国人的“保尔精神”,呈现了中华民族最富活力的精神世界,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永恒价值追求和强大信仰力量。
(林琳: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