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植物园: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汤欢著 商务印书馆
紫荆也是豆科,三四月开花,花朵簇生于老枝和主干。紫荆象征兄弟团结,古代庭院多种。
芡实的浮水叶、花苞和花梗上均布满硬刺,其花、果实伸出水面,类似鸡头,故又名鸡头、雁喙、雁头、鸿头、乌头等。
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件艺术品,重要的是我们去发现它、欣赏它。诚如卢梭所言:“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探究自然奥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肤浅的娱乐,并平息激情引起的骚动,用一种最值得灵魂深思的对象来充实灵魂,给灵魂提供一种有益的养料。”用这段文字概括我读完《古典植物园》的心境,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记者兼户外爱好者,我平时对采访活动中的花花草草司空见惯,虽然深入山林也常见各种稀奇古怪的植物,但往往发出一番感叹便作罢。有时在古代典籍中读到植物,虽感兴趣,但是无奈学识有限,对植物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更是知之甚少。
《古典植物园》为我了解植物之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从生活的烟火中发现植物的美好,在古典文学中撷取植物的故事,既没有干巴巴地罗列不同植物的面貌和发展的历史,也没有简单地介绍植物演化的谱系,而是融情于植物,文中有诗,插图以古人手绘为主,诗中有画。所谓“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知其名而不知其状也是憾事,知其名又知其状,则必然会给日常生活增添不少情趣。真羡慕作者,创造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草木与人文温情交融的世界。
作者汤欢,本就是朋友圈公认的文艺青年,闲暇时间喜爱和植物“对话”,深入观察、感悟和书写植物的点点滴滴。他虽不是专门的植物学家,可是从各种寻常或不寻常的植物中,却能得到独特的文化答案。从这个角度讲,作者是极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
作者写作此书,参考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在文学和科学两个领域摸索潜行,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读者既赏文学、历史、艺术之美,又识植物世界之丰繁多样。
书中文章多以日常生活为开端,探索植物背后的文化。例如《七里香|请君架上添芸草》一文,说到在古籍中七里香可能是古人藏书防虫所用的香草——芸草,这让我想起很多跟书香有关的成语,诸如书香门第等。大多数人会认为书香是指书墨之香,梁实秋曾在《书》一文中写道:“从前的人喜欢夸耀门第,纵不必家世贵显,至少要是书香人家才能算是相当的门望。书而曰香,盖亦有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曰书香。”但当我们追溯植物的历史文化,却发现书香或许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芸香。那我好奇了,为什么在书店买的新书,我会觉得很香呢?难道都是芸草熏过的不成?经过粗浅的考察,原来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的味道,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一种香水的味道叫书香吧。然而,还有一种香味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这就是旧书的气味。因为在旧书市场,检测旧书的气味可以成为评估旧书保存状况的一种手段。我因此又对旧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若没有《古典植物园》,我可能会在周杰伦演唱会的观众席上,合着音乐大声唱着《七里香》,却始终不知七里香到底是什么植物,估计更不会联想到书香,也更加不会对旧书产生什么想法。
再往后翻,那些古典文学中出现的看似玄妙又有深意的植物名目,其实很多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过。只是其名不同,让古典文学与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而作者拉近了这种距离,使我们可以窥见这些植物的真貌,得知许多熟识的植物还有这般美好的名字,比如被称为“车前草”的“芣苢”、也叫“芡实”的鸡头米……翻着这本书,我惊喜地发现,我竟然认识很多似乎只存在于古人世界里、名字唯美,甚至有些晦涩难读的植物!正如孙郁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古典植物园》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作者在东西方杂学间,勾勒了无数古木、花草,一些鲜活学识带着彩色的梦,流溢在词语之间……在不同植物中,寻出理路,又反观前人记述中的趣味,于类书中找到表述的参照。伶仃小草,原也有人间旧绪,士大夫之趣和民间之爱,就那么诗意地走来,汇入凝视的目光中。”
本书分为春夏秋冬四辑,一本书读完,轮回了四季,游历了千年,对植物的美学意义获得新知,对植物文化的体味更加通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让我们在植物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感受着文学语言的纯粹,以及诗意栖居的天人合一境界。
读罢此书正值夏初,是茉莉的花期。“等到暮色升起,四野寂静,茉莉那雪白肥厚的花苞慢慢展开。看到它,闻到花香,妈妈忍不住说,这花可真香啊!似乎白日的疲惫也得以消散。”(《茉莉》|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这样的文字不禁自行脑补一幅画面:文艺青年,颔首低眉,流连于植物之美好,又怀揣对自然的敬意,将诗意栖居表达得恰如其分。这便是我所认识的作者,而他也将自己对植物的审美写进了书里。这也就是“快时代慢生活”的美学吧——人生就像一段旅行,重要的不仅仅是目的地,还有沿途的风景。慢下来感受植物的灵性世界,观察其俯仰百态,品味其生命美学,挖掘其文化渊源,感受植物之美,分享知识之乐。(徐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