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题:镌刻时代记忆 探索多元领域——2020年中国纪录片纵览
新华社记者王鹏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等27日在京发布《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纪录片一方面为时代留下影像记忆,围绕抗疫、脱贫攻坚、抗美援朝等主题奉献了一批纪实精品;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多元主题和新的表现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美学特征。
纪录片创作紧跟时代主题
过去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创作者把镜头对准疫情发生后的社会,在记录历史中为观众提供观察社会现实的新维度,也以纪录片为载体,凝聚起同舟共济、共抗疫情的正能量。
《2020春天纪事》展现中国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为;《金银潭实拍80天》讲述患者的生死故事,展现平凡英雄和人性光辉;《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采用沉浸式观察、蹲点式记录手法,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些影像将成为铭刻记忆的重要史料。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马黎表示:“过去一年,纪录片人不顾个人安危,在抗疫一线记录白衣天使、志愿者和各界群众生活,传播了真实现场,担当了社会责任。”
在抗疫之外,脱贫攻坚和抗美援朝成为2020年我国纪录片表达的重要主题——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承诺》《中国扶贫在路上》等作品,讲述不同地区的脱贫故事,用日常细节记录社会变迁,展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为了和平》《英雄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作品,则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叙事主线,彰显中国人民志愿军敢于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气概。
“纪录片富有真实的力量,是时代发展的见证。”马黎说。
文化纪录片精品迭出
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文化纪录片格外丰富,为纪录片领域带来一片独特的美学风景。
《掬水月在手》通过对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展开讲述,显示出华夏民族独有的诗词情怀。《文学的故乡》从故乡这一特定视角出发,讲述莫言等作家如何把现实故乡转化为文学故乡。《文学的日常》则通过作家与好友对谈的形式,展现作家的精神世界。
在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上,《中国》以12集篇幅讲述了从春秋到唐代的文明演进历程,通过慢镜头和意象化的呈现方式,为纪录片的历史表达探索新空间;《西泠印社》以一个印社的百年历史讲述文明的变迁;《与古为友》以体验的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趣味盎然。
报告指出,美食依旧是广受追捧的纪录片题材。《风味人间》第二季在世界范围拓展美食版图,并用文学对食物进行“点缀”。《风味原产地》《早餐中国》等也各具特色,为观众不断带来美食的诱惑。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这些精品力作值得被铭记。从过去一年的作品看,品牌化、作者化是未来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纪录片融合传播效果显著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纪录片制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纪录片播放大屏与小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通过不同渠道之间相互交融,纪录片也在转型与创新中提升了传播效果。
网络纪录片依托平台优势和用户基础,以短视频形式展现纪录片精华,引发受众观看兴趣。传统主流媒体则更加重视微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对微纪录片的题材类型也进行了拓展,在原本以长纪录片为主的主旋律题材上,也出现了《我参加了那场伟大战争》《闪耀的平凡》等微纪录片的身影。
在融合传播基础上,纪录片“破圈”效应越来越明显。过去一年实现“破圈”的纪录片相较以往,题材更加多元,来源也更加多样。除美食题材外,以新冠肺炎疫情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都实现了“破圈”传播。
报告指出:“‘破圈’能够为纪录片作品带来更高的热度以及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破圈’传播也成为了纪录片品牌化的重要目标。”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快纪录片媒介生态的急速转型,中国纪录片应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以互联网思维重建创造与传播体系,实现媒体融合,开拓新空间。”张同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