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阳泉3月24日电题:国家非遗“平定武迓鼓”:响在“深闺”盼人识
作者杨佩佩
从口口相传到整理成册,在山西阳泉平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武迓鼓”历经近千年得以“复活”。“但因种种原因,武迓鼓响在‘深闺’人未识。”其第六代传承人李文元24日说,希望能响出去,让更多民众熟知,焕发新生,世代传承。
据史料记载,武迓鼓最早产生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是北宋名将王韶统兵对阵西夏时,为鼓舞士气所创。北宋末年,迓鼓乐舞传到平定古州,流传至今已近千年历史。2008年,平定武迓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文元介绍,武迓鼓是流传于山西的民俗舞蹈,由多人演奏成套锣鼓乐曲、进行舞蹈和演阵,并以剧目故事为表现形式。其融说、唱、舞、打于一体,说白使用方言,歌唱节奏明快,风格诙谐逗趣。
现年72岁的李文元是平定武迓鼓第六代传承人,在他研习武迓鼓的近40年间,更多的是以笔传承。正因李文元,口口相传近千年的武迓鼓才得以整理成册传承下去。
谈及首次看武迓鼓表演,李文元仍记忆犹新。“那时,听老人说,当地井芝峪村的武迓鼓表演最为原生态,走了40里的山路去看表演。只那一次,便再也无法忘怀。”
1981年,民间文学集成、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民间谚语集成“三集成”编撰工作在中国陆续展开,当时供职于平定县文化馆的李文元首先想到了井芝峪村的武迓鼓。随后,他拜访表演武迓鼓的两位老艺人宋满仁和宋洁。
“宋满仁熟知整套曲牌和鼓点,宋洁则精通阵法和舞蹈动作。为完整记录,我拜两人为师,开始学习武迓鼓。”李文元说,宋满仁白天劳作,他就趁晚上学艺。而宋洁白天要去山上放牛,他便跟着上山,在放牛之余学艺。
经过11年的学习和整理,李文元挖掘了平定武迓鼓的历史渊源、成套锣鼓曲牌演奏方式、舞蹈套路、阵法路线图案及道具、服装、脸谱等,并整理编写《平定武迓鼓》资料本。此后,每当平定县文化馆组织排演武迓鼓时,都会邀请李文元传授。
李文元表示,平定武迓鼓古为征战今为祈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军中鼓乐和演阵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遗产。
“因武迓鼓表演只有在祈福、庙会、元宵节时进行,传承一度举步维艰。”李文元坦言,其间,虽多次获奖,但始终响在“深闺”。
为此,平定于2009年成立武迓鼓艺术团。该艺术团团长张继红表示,多年来,为更好地传承平定武迓鼓,艺术团在剧目编排上不断创新,参加各种比赛。在她看来,比赛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让平定武迓鼓响出去。
“目前,正在推动平定武迓鼓进校园,激起年轻人的兴趣。”张继红说,此后还要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排练实景剧,寻找更多机遇传承平定武迓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