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一位5岁小男孩杨哲睿意外发现恐龙足迹,成为国内年纪最小的恐龙发现者。在一般人看来,寻找恐龙化石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但杨哲睿的事迹让人们意识到,只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巧,普通人也完全有可能找到古老的恐龙遗迹。中新网记者采访两位“恐龙猎人”,手把手指导,让你也能“按图索骥”寻找恐龙足迹。
杨哲睿发现的恐龙足迹。邢立达供图
“按图索骥”第一步:恐龙足迹何处可寻?
恐龙化石一般包括恐龙骨骼、恐龙蛋和恐龙足迹等。这些化石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较广,世界各大洲包括南北极均有分布。大部分民众对恐龙骨骼、恐龙蛋这两类恐龙化石比较熟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更多专业学者的加入,恐龙足迹化石也逐渐被大众所熟知。
重庆云阳普安恐龙化石墙。彭光照摄
近年来中国恐龙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等学者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不少恐龙足迹,努力重建中国恐龙足迹学谱系。网友们也亲切地将他们称为“恐龙猎人”。
哪些地方更容易寻找到恐龙足迹化石?彭光照给出了答案:“在中国,恐龙研究者要主动寻找恐龙足迹是比较困难的。南方地区相对北方地区更难发现恐龙足迹,因为南方植被覆盖比较多,到处是农田、耕地,地表岩石露头比较少。而北方地区如甘肃、新疆等一些荒无人烟的戈壁地区则相对更容易发现恐龙足迹。”
这些年邢立达奔走在四川、云南、福建等地,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恐龙足迹。今年1月,他和一众学者还在福建上杭发现了白垩纪晚期恐龙足迹群,结束了福建省“没有恐龙”的历史。
福建上杭发现的肉食性兽脚类足迹。邢立达团队供图
在微博拥有557万粉丝的邢立达长期活跃在科普“战线”,他翻译并出版数十本古生物科普书籍。正是因为平时爱看邢立达的恐龙科普课,杨哲睿才能敏锐察觉到那些外人看似“鸡脚印”的印记是恐龙足迹。邢立达表示,一些特殊省份如四川、辽宁、内蒙古、新疆等,恐龙足迹分布较多。这些地方的化石所在地层很多暴露在地面,人们找到恐龙化石的概率更高。
杨哲睿和邢立达合影。邢立达供图
“按图索骥”第二步:民间传说或为线索?
多年寻觅恐龙的经历,也让邢立达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他告诉记者,一些民间传说可能与恐龙足迹相关,诸如“落凤坡”“天鸡石”等地名,往往暗示着当地存在出现恐龙足迹的可能性。
2013年9月,邢立达团队发现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境内有一处名为“落凤坡”的地方。这里遗存着大量类似“鸡脚印”的足迹。据考证,这些足迹为兽角类恐龙的脚印,距今已有一亿多年历史。邢立达说,该地的恐龙足迹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完好,并且具有类型多、行迹清楚的特点。经过研究,学者们发现“落凤坡”存在的恐龙脚印达170枚左右。当地居民误把恐龙足迹当成传说中的凤凰足迹,取了一个寄予祝福的地名。现如今这里已建立起保护恐龙足迹的相关设施。
图为河北赤城县样田乡“落凤坡”发现的恐龙足迹。 宋锦丰摄
翌年,邢立达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建平等人又在安徽道教名山齐云山发现了恐龙足迹。当地百姓基于道教名山的历史,把恐龙足迹与道教名人张三丰联系在一起。由于这些足迹大小与人的手掌相仿,当地一些民众认为这是张三丰或其他道士练功时留下的手印。对此,邢立达解释道“兽脚类足迹一般为三趾,但是有个别脚印重叠,让人产生了五指掌印的错觉,因此才有了这样的传说”。
与神话传说相关的恐龙足迹还不止这些,2019年中外学者在浙江省兰溪市八仙岗村发现了恐龙足迹,这一次与恐龙足迹搭上关系的是“八仙过海”。这些足迹大多接近圆形,近似于人们对八仙之一“铁拐李”的传统认知,圆圆的足迹被想象成八仙的拐杖印、臀印。据专家研究,这些足迹实际应该为蜥脚类恐龙所留。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白垩纪中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以及民间传说对古生物学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八仙岗的恐龙足迹特写。邢立达供图
除邢立达外,不少学者也认为民间传说或能启发恐龙足迹研究。首都博物馆考古专家陈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天鸡足迹”到“石生莲花”再到“格萨尔王足迹”,这些案例表明越来越多的民间传说与恐龙足迹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你身边有类似的地名与传说,不妨带着相机去一探究竟。
“按图索骥”第三步:真真假假如何辨?
自2007年开始恐龙研究以来,14年间邢立达团队接到来自民间有价值的恐龙线索逐年增加,近几年每年有3-5例线索来自民间,将近一半在经过专家考察后确认为恐龙足迹。普通人如何才能分辨恐龙足迹的真伪?
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展示的恐龙骨架。彭光照摄
邢立达表示,恐龙足迹一般有两个特征。第一,恐龙足迹排列很有规律,多为连续出现,能形成行迹,而不是单独一个出现在地面上;第二,恐龙足迹一般都会有尖锐的爪痕,这是非生物原因无法形成的。如果符合这两种特征,那是恐龙足迹的概率就很高。
发现恐龙足迹后,又该如何进行研究和保护?邢立达表示:“恐龙足迹有很明显的属地性。恐龙骨骼、恐龙蛋一般可进行异地保护;但对于恐龙足迹,学者们经过研究后绝大部分都是原地保护。”
在彭光照看来,恐龙化石保护主要为了避免化石被风化。一般来说,恐龙化石发现以后要先全部挖掘出来,经过精细的修理,把周围岩石去掉,之后进行埋藏学等研究。研究结束后,比较完整的化石会采取原址保护,受限于当地条件的也会搬运到博物馆等进行异地保护。
早年间,彭光照曾参与筹建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这座恐龙遗址博物馆与美国犹他国立恐龙纪念碑、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立恐龙公园齐名合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在全球声名显赫。“上世纪70年代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世界侏罗纪中期恐龙化石匮乏的空白,自贡至今仍被认为是世界上发现侏罗纪恐龙化石门类最多、保存最好的产地。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成让民众得以近距离观看恐龙化石最原始的埋藏状态。”彭光照说。
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遗址。彭光照摄
近年来,随着恐龙科普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越来越多民众参与到恐龙足迹的保护中,也给未来的恐龙化石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者:郭超凯郝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