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03月01日 星期一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脱贫攻坚丨潘鲁生:手艺扶贫的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21-02-26 10:15 |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历史任务。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2020年11月23日,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这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涉及22个省区市的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因历史与地理等原因,贵州曾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但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好,民族文化富有特色,蜡染、苗绣、银饰、编织、陶瓷、漆艺、剪刻绘印等手艺资源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依托丰富的民族手艺资源,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将民间手艺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打开脱贫致富之路。手艺扶贫的贵州经验也是中国脱贫攻坚经验的一个缩影。

2020年12月,潘鲁生在黔东南地区调研刺绣工坊,了解苗族刺绣助力脱贫情况

落实扶贫政策:“精准+扶智+扶志”,是中国手艺扶贫的政策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为消除贫困而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明确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各层级、各部门相继出台完善“1 +N”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其中,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成为诸多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的重要选择。就此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手艺扶贫的专项规划,如2013年,贵州省启动“锦绣计划”并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2017年,四川省组织开展“百名工艺美术大师三年扶贫行动”。各地扶持建设的扶贫作坊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中国五年间累计建设扶贫车间32688个,吸纳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43.7万人,带动406万贫困人口增收。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砖雕扶贫作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刺绣扶贫作坊

转化民间资源:“文化生态+自然生态+资源转化”,是中国手艺扶贫的基本路径

在中国,乡村是精神的故土,几千年农耕文明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乡村是美丽的家园,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是生产的基地,是生活的田园。乡村也是民间文化创新创造的宝库,民歌民谣、传统工艺、民间舞蹈等富有创造力的“匠人”文化艺术样式在乡村。乡村丰富的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是脱贫致富的资源基础,如何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关键。近年来,艺术家和设计师介入乡村营建,与手艺匠人合作,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并进一步发掘地方特质,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提升贫困地区文化自信,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传统村落,体验乡土生活,成为地方改善生活条件、脱贫增收的重要方式。同时,一批高校和品牌企业在民族贫困地区开展手艺设计扶贫项目,设计师与手艺人合作创新,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衣尚中国”等系列关注民族传统手艺匠作节目的出现,带动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关注。传统手艺与设计相融合,将进一步塑造中国原创、中国品牌、中国风尚,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传播,拓宽手艺扶贫路径。

 

衣尚中国:民族服饰设计师与手艺人共同演绎民族服饰风尚

设计师与手艺人联合开展的青海刺绣手艺设计工作营

传承民间手艺:“手艺赋权+全民传承+文化消费”,是中国手艺扶贫的体系建构

经济穷不等于文化贫,乡村贫困地区的传统工艺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郁,加强手艺赋权可提升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生计能力。例如,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吾屯村的热贡画院对近百名贫困牧民进行五年免费的唐卡培训,在传承弘扬热贡唐卡艺术的同时帮助贫困牧民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构建覆盖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老年教育的国民手艺传承教育体系,推动手艺进校园、进社区,营造浓厚的社会传习氛围,将进一步激发民众主体参与感,让民众自觉成为手艺传承者、创造者和消费者。与此同时,文化消费正成为扩大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的新引擎,手艺消费成为提升国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消费市场为手艺扶贫提供发展空间。例如,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梯田旅游带动彝族刺绣旅游纪念品制作,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支产业力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火把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与,带动银饰、口弦等传统工艺消费,目前全县开设商铺的银匠共68户,年销售额近3000万,助力当地百姓脱贫增收。

青海同仁热贡画院免费培训贫困牧民唐卡绘画技艺

黔东南蜡染旅游纪念品

推进公平贸易:“公平贸易+知识产权+互联网”,是中国手艺扶贫的平台保障

公平贸易强调交易的透明度、公平的价格、来源渠道的可追溯以及原创人的公平待遇。在扶贫对象和消费市场之间搭建公平贸易桥梁,减少中间环节,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手艺人建立特定的销售网络,保护艺人权益和作品原创,提高手艺收入,是维护可持续生计有效的扶贫之路。例如,社会上一些致力于手艺公平贸易的平台组织,通过开展研学旅游、创意集市等活动,为手艺人与消费者创造面对面公平贸易的机会,提高受助者的生计能力,也保障了创作者和生产者的权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 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 %,中国网络用户规模及网络零售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互联网打破物理空间边界,重建大众日常生活方式,传统手艺人直接与市场对接,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变了传统产销模式。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新平台加速城乡之间手艺资源交流转换,为贫困地区带来流量、带来市场,手艺从业人员逐步走向年轻化、专业化,文化赋能发展空间广阔。

 

公平贸易平台组织手艺研学旅行项目

电商平台唯品会推出“唯爱工坊”手艺扶贫公益项目

实现集体脱贫:“带头人+合作社+专业村”,是中国手艺扶贫的产业基础

乡村手艺特色文化产业具备独特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和传播优势,为应对农村发展贫困、人口老龄化、产业升级调整过程中农民工回流等问题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体到集体,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集群,在传承人、乡村能人、返乡精英的带动下,形成以手艺带农户,以农户带农村,以农村带基地,以基地带销售的发展模式。例如,湖南省通道县牙屯堡镇的粟田梅既是手艺传承人,又是文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向村民免费传授侗锦织造技艺,建成“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先后带动4000多人走上侗锦织造的致富之路。手艺合作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手艺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其独立面对市场的弱势地位。例如,贵州省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刺绣、侗布、蜡染等旅游商品制作,帮助侗乡妇女就业和增收。培育一村一案、一乡一业的手艺特色文化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辐射,手艺专业村带动贫困地区集体脱贫致富。例如,山东省临沂临沭县柳编专业村有近170个,带动8.2万人从事杞柳的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乡村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传统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

陕西宝鸡凤翔六营彩绘泥塑村

当前,手艺不仅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支点,发展手艺文化产业更是防止返贫的重要选择。中国手艺扶贫突出民生主体,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产业带动、村民受益”的经验模式。以手艺助力脱贫致富,也是为乡村带来幸福的生活方式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范式。从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双向交流互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探索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戛纳电影节因新冠疫情推迟至7月举… 春节档 方言电影掀起别样“风味” 剧版《风声》:实验谍战剧打开新方… 《做梦吧!晶晶》定档1月30日 全明… 文创盲盒受欢迎:内容有料 形式有… 敦煌文化学院:让“文化自信”入脑… 河南洛阳汉代墓葬群出土陶仕女俑等… 中外演员合作相声:在文化碰撞中寻…
推荐文章
山东潍坊出台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野… 山东东营市全面接收管理高中出国留…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今年计划新建7… 抢工期、抓进度 威海污水分流应急… 日照市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吹… 山东7万个行政村集中供水设施首次… 担当“发展之核” 济南强力带动区… 落实强省会战略,济南向国际性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