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至27日,2020年度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大会暨2019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颁奖会在江西上饶举行。正如本届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理事长单位《当代》主编孔令燕所说,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烈氛围中召开此次会员大会,是希望借此能够更好地发挥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团结文学力量的作用,推动完善联盟工作机制,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会议中,来自全国的近百家文学报刊负责人,获奖编辑、作者也围绕编辑和创作的初心以及报刊媒体融合等话题,共话编辑和办刊心得,展望文学刊物未来发展。
孔令燕主持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第四次会员大会
编辑、作家、评论家:保存内心文学之火
今年,为激励广大文学编辑,培养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打造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文学编辑队伍,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基础上,面向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成员单位及在中国作家网内刊频道注册的文学内刊,设立了“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优秀编辑奖”,包括新锐文学编辑奖、骨干文学编辑奖、致敬•资深文学编辑奖、内刊文学编辑奖4个奖项。
获得新锐文学编辑奖的《花城》编辑许泽红表示,这是她十年编辑生涯中第一个杂志编辑奖项,作为代表发言让她有点紧张。紧张是编辑工作的一种常态,紧张也代表了文学编辑的一种敬业精神,紧张作者、在乎作品,对文学编辑这个职业永远保持清醒和敬畏。骨干文学编辑奖、《天涯》编辑林森说,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大会在冬天召开,给人一种在寒风中围炉取暖的感觉。今年,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文学期刊行业当然也会受到波及,可能从明年开始,生存境况会变得更加艰难一些。他希望大家在围炉取暖之后,继续保存着内心的文学之火。
获得致敬•资深文学编辑奖的韦健玮表示,前辈编辑精准的审美眼光和专业水平,对编辑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为后辈确立了职业的标尺。编辑们常自我调侃,说自己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然而美丽的嫁衣不仅装扮了新人,也会照亮自己的梦想。编辑是需要付出辛苦、也能收获美好的工作,“把它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是我一直倍感欣慰的事”。获得内刊文学编辑奖的《昭通文学》编辑杨恩智说,作为一份地方性的文学内刊,《昭通文学》的办刊目的一是展示昭通文学创作成绩,为本地作家、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发现昭通文学新人,为他们搭建成长的桥梁。他说,昭通有11个县市区,每一个县有哪些写作者,他们主要写小说、散文,还是写诗歌,写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昭通文学》的编辑们基本都有大体的掌握。因此,这份荣誉是给昭通作家群的,是给《昭通文学》这本刊物以及编辑部整个团队的,是对地处边疆的昭通文学的关心和关爱。
优秀作家贡献奖得主赵德发已经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跋涉四十余年,他表示,一同获奖的作家们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推移,见证了国家与民族的巨大进步。他们创作中的历史感与日俱增,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对当今世界变化、社会人心,依然能够做出一个作家应有的文学反应。获得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编辑(记者)奖的《中国作家》编辑佟鑫表示,在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文艺必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抒写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和火热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今后自己将继续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编辑和创作工作。
颁奖会上还颁发了2019、2020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评论家南帆代表2020年获奖者发言,他认为,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应对从事这项工作的理由做出自己的回答。在他看来,现今的意义空间已经分割为形形色色的区域,美学意义是其中一个区域,经济学、历史学或者生物学、物理学构成了另外一些区域。作家在纸面上虚构各种物质空间,去芜存菁,更为彻底地敞开美学的意义空间。作家是美学意义的始作俑者,但意义生产并未止于作家,承担意义生产后续工作的人即是文学批评家,他们是“意义再生产”的主角。评论家的种种阐释是扩大意义空间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扩大进而达到一个更为理想的意义空间,是文学批评工作的任务所在。评论家刘大先代表2019年获奖者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这个年轻而充满生机的刊物表示感谢,并衷心祝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越办越好,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贡献力量,成为青年批评家、学者崭露头角、大放异彩的重要平台。
新时代文学报刊的媒体融合发展
会员大会期间,第五届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同期举办。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此前已在北京、乌兰察布、武汉和呼和浩特举办四届,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
在此次论坛上,与会者围绕“新时代文学报刊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诗刊》《青年文学》《北京文学》《鸭绿江》《台港文学选刊》《三清媚》《中国铁路文艺》《中国作家》等报刊负责人发言。论坛由《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主持。
第五届全国文学报刊主编高峰论坛现场
《诗刊》副主编王冰介绍了《诗刊》社融媒体建设和发展情况。他说,作为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的传统刊物,《诗刊》近年多方尝试融媒体建设,力争打造具有权威性、影响力、传播力和引导力的融媒体平台。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诗刊》社充分分析舆论走向,准确把握工作定位,瞄准在疫情中有突出表现的青年一代,与央视电影频道、“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快手短视频平台等联合推出了融媒体直播“青春诗会•春天里的中国”,直播全网观看量高达2.25亿次,相关微博话题浏览量高达35.77亿次,在青年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反响。《诗刊》还通过中国诗歌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与其他媒体、行业深度融合合作的方式,加强全国诗歌报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诗歌走进大众和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
《青年文学》主编张菁思考了被科技改变的传播模式和交流方式,认为过去线性的文学生产和分享方式,在当下已经被重构。内容融合需要的是思维的打开,融合科技和人文,这与《青年文学》主推的“城市文学”方向不谋而合。她表示,在当下环境中,传统文学期刊需要以更大勇气和热忱去鼓励和珍惜创作者,让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审美的作品进入视野,并对时代产生影响。
《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作题为《文学之酒怎样走出深巷》的发言,他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文学产品被影视、流行文化和网络信息堵在最深处。破解之道是减少文学产品接受的中间环节,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接对接粉丝和潜在读者。近年来,《北京文学》通过与龙源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合作,以及在百度、亚马逊、知乎、今日头条的内容推广,扩大了期刊的浏览群体,打破了纸刊信息传递的局限性,提高了品牌影响力。同时刊物还针对不同平台的受众定位,尝试在新媒体平台“寻找”新读者,通过开设相应账号,初步构建包括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博客、网站、简书、小红书、抖音、北京文学APP等新媒体矩阵,推广期刊和文学信息,2019年下半年被新浪读书推荐到首页博文25篇,微博#北京文学#话题阅读量已达592.7万。
《鸭绿江》主编陈昌平介绍了刊物对基层作者的挖掘与培养。《鸭绿江》在辽西的阜新、朝阳和辽东的本溪开设文学基地,与基层文学爱好者建立广泛联系。还通过建立红色文学记忆馆,让读者在了解刊物历史过程中,重温东北解放区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杂志还与高校合作,成立社会主义文艺研究中心,融合刊物资源和高校学术资源。同时注重刊物公众号建设,把纸媒的严肃性与公号的趣味性、纸媒的周期性与公号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形成互补且互动的多层次刊物构建格局。
《台港文学选刊》执行副主编练建安介绍说,创刊于1984年的《台港文学选刊》,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介绍合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作品的文学期刊,最高发行量达每期40万册。面对发行量的现实压力,刊物积极拥抱互联网,与“龙源期刊网”“博看网”合作,今年以来,也与知网洽谈了合作意向。下一步刊物还打算与小微企业合作,创办网络平台,盘活创刊36年来积累的5500万字内容财富。
上饶本土的民间杂志《三清媚》的主编杨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她介绍说,由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三清媚》,读者以上饶市乃至县镇一级的女性为主,她们把杂志发到农民中去,上饶市60%的农村女性都拿到过《三清媚》。除了办杂志外,还开设读书会,鼓励女性提高文学素养,为社会贡献正能量。
《中国铁路文艺》执行主编杨天祥认为坚持文化自信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保障,他从铁路深度改革触动内核、媒体深度融合进入试水期、广取兄弟报刊之长补己之短三个方面,以铁路职工和文学编辑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当前环境下办刊的媒体融合之道。
《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在总结中以《中国作家》为例,介绍了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三大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度融合,使得好的内容从单纯文字后面走出来,向着电影、微电影、电视、戏剧话剧舞台等大文化产业概念转化。她认为,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纸质文学报刊的传统传播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文学报刊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应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新媒体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尊重新一代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趣味的转变,增强文学报刊自身的阅读吸引力和读者粘性,以内容为核心要素,从观念融合、技术融合、机制融合等几个方面不断丰富内容创新。
联盟会员大会还通报了经常务理事会议表决通过的联盟秘书处秘书长、副秘书长调整情况。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综合办公室主任宋向伟任联盟秘书长,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张月任副秘书长。大会表决通过增补《中国作家》《小说选刊》《钟山》《南方文坛》等4家刊物为常务理事单位,增补《散文》《时代文学》《莽原》《四川文学》《当代文坛》《大家》等6家刊物为理事单位,吸收《太湖》等11家报刊为会员单位,至此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单位增加至144家。大会还讨论审议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评奖办法(修订稿)》。
大会表决
(文、摄影: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