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6日讯 12月2日、3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将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目前,该作品正在紧张排练中。11月24日下午,主创团队邀请媒体走进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探班排练进度。
《京城大运河》聚焦于中国大运河北京段,深度挖掘京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北京城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风貌。它的创作经过了前期长达一年的细致采风,共分为五个部分:序曲、第一乐章《一支塔影见通州》、第二乐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第三乐章《漂来的北京城》、第四乐章《致敬大运河》,通过京剧不同流派的典型声腔与交响乐的结合,以套曲的形式表现每一部分的主题内涵。在24日的探班中,序曲、第二乐章的“河桥闸坝仓”、第三乐章的“一船春风载二黄”三段音乐率先与媒体见面。
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李飚即将执棒《京城大运河》的首演。“《京城大运河》的美是京剧、交响乐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碰撞出来的。”李飚表示,自己非常享受排练的过程,对他而言,这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京剧的方式来演奏这部作品,还是要加入交响乐自身的特点,‘融’是最难做到的,比如交响乐、京剧的弦乐声部怎么搭配起来,排练时,我会告诉大家不要互相模仿,而是要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共同点,让演奏更舒服、更流畅。”
整个排练过程中,李飚与作曲杨乃林一直在沟通探讨,反复调整演奏的速度、力度等细节。“我们创作时一直坚持的意见就是,既展示京剧,又不同于戏曲舞台上表演的京剧;既展示交响乐,又必须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杨乃林遇到了许多挑战,他举例,第一乐章中有“通州号子运河人”一段,想要表现漕运工人的沧桑豪迈,“通州号子”必不可少,但京剧中没有“号子”,两者的结合是一大难题;《京城大运河》还有合唱团加入,京剧与合唱的结合也是难点,“合唱演员是美声唱法,和京剧的发声不一样”;京剧乐队与交响乐队是两个体系,“在作曲时,两者都要能接受,要能放在一起体现。”在京剧原有的表演艺术形式上守正创新,是杨乃林此次创作中的希望实现的。
京剧名家胡文阁、谭正岩将献唱“一船春风载二黄”。“平时,我主要演传统戏,作为梅派再传弟子,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梅派艺术上,这次演出是全新的尝试,排练的难度确实很大。”胡文阁说,“跟交响乐合作的新创唱腔,不太适合男旦演唱,男旦用小嗓,在演绎这类作品时有弱势,但我会努力克服,不让观众失望。”
不同于一般的音乐会,首演时,《京城大运河》将综合舞美、灯光、多媒体等多种舞台元素共同呈现。导演孔洁认为,聚焦于大运河这个宏大的题材,演出一定要有“仪式感”,“从起光到收光,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唱段间,多媒体将呈现更多背景信息,以“音断画不断”的效果,让观众们全面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此外,孔洁遇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舞台上为演员们寻找“支点”。《京城大运河》篇章宏大,不同的唱段间,叙述主体和他们所处的时空常常发生变化,连服装师都发愁,不知道到底该给演员们穿什么衣服。“只有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才会知道用什么状态出现在舞台上。”孔洁和主创团队选择了“角色化”的方式,利用服装、灯光、表演区域等,给予演员更多“支点”。在“一船春风载二黄”中,胡文阁、谭正岩一旦一生,是徽班进京时戏曲艺人的化身,“我们给谭正岩老师穿的是长衫,给胡文阁老师在长衫的基础上又穿了一件绸缎的小褂子,参照的是梅兰芳先生的便装照,让旦行和生行有所区分。”孔洁说,“‘角色化’其实就是把唱词具体化、情绪化,既符合规定的情景,演员也知道自己在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