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为人民画像 为大凉山助梦
发布时间:2020-10-15 09: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助梦(中国画) 张见、齐鸣、李朋帮、李玉旺、李丹、管海龙

创作手稿之一

创作手稿之二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以传统工笔画的方式,细腻描绘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包括大凉山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伟大成就,符合我们工笔画家的绘画表现能力之所长。

2017年7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参加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一个选题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选取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创作对象,命名为《助梦》。

三次探访大凉山

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2018年5月至10月期间,创作组成员先后三次深入大凉山,重点考察了平均海拔2500多米的彝族贫困村——三河村,还有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火普村。

第一次到大凉山腹地三河村,我们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参观新型草莓种植园和羊肝菌养殖基地,对三河村有了直观的感受。大凉山的轮廓印在我们脑海里,为创作主题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采风,创作组正好赶上在当地召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会议,会上火普村村支书对当地的草莓种植脱贫示范户进行表彰,我们记录下这一幕:受到表彰的村民把“脱贫示范户”奖牌举在胸前,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创作组被这朴实的笑容感染,决定选取这一瞬间作为表现内容。

确定好创作内容后,创作组开始了第三次大凉山之行。为了寻找典型形象,我们先后住到了村民勒则日土家和曲木阿牛家。两个彝族家庭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写生,常常画到深夜。写生过程中,我们做到不扰民,按照当地的生活习惯,采用蹲点创作和写生采风的方式采集素材。

三次大凉山之行,让我们对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民族特色、民族历史等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感知。

表现人民性和时代性

本次创作我们着眼于表现人民性和时代性。每到一个阶段,就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视角,重返创作对象的环境继续充电,挖掘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的人物故事,在学术上引入理论专家、当地民俗专家,定期给予专业指导,从画面结构、人物形象、民族习俗、历史考证和艺术呈现等多个方面对创作作品的准确性、艺术性进行把关,真正做到“深入体会,充满感情,全面考察,细致描绘”。

创作中最难处理的,还是写实作品里的绘画性问题。写实性绘画特别容易陷入刻板、僵死、摆拍等状态。这幅作品题材是现实的,内容是具象的,在画面构成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怎样能够跳出这种局限性,摆脱像照相机模式的照搬照抄,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去追求作品的绘画性?这就需要对现实性素材进行主观化处理,包括画面的疏密组织、人物形象、画面色彩等。作为一幅大型工笔画创作,在线与形的框架下,怎样突破色与形、色与面的关系,追求薄中见厚、浑然厚重的画面感,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构图上,我们画了大量草图,从局部到整体,可谓废稿三千。最终形成了两张草图并入围:第一张描绘的是草莓大丰收的场景;第二张是村支书和众村民在车站喜迎受到脱贫示范户表彰的村民代表的画面。我们选出第二张草图作为最终方案。

在画稿修改过程中,创作组经过无数次的集体讨论,其中也有争执、分歧,但是大家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用最大的力量、最真挚的行动来完成这张作品,最后总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设色上,我们保留肤色、服饰“固有色”,追求一种纯朴而又强烈,鲜明而又庄重,简洁而又大方的理念。彝族兄弟黝黑的肤色、“黑红黄”的民族服装色彩以及服饰的几何构造等,都展现出了他们爽朗敦厚的性格。在绘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尝试、推敲,充分发挥了中国画材质上的特殊性,把水色和矿物色的使用相结合,突破原有工笔画的赋色方式和色彩搭配,画面典雅又不失浓厚丰富,传达出时代的气息。通过这些色彩处理,找到了人物造型与人物内在性格相互关联的有效纽带。

造型上,创作组与村民同吃同住,和彝族同胞成了朋友,人物特点在我们心中有了立体的“画像”。我们把人物形象在写实的基础上抓住其特点适度夸张,强调代表性、民族性、雕塑感和力量感。为了表现脱贫攻坚战经典性、纪念性,我们将人物造型画到真人大小。画幅最终定为2.8米高、5.5米宽。这已经是工笔画的超大尺幅。

大型创作中更应该注意画面的疏密和连贯性。把琐碎的部分统一在大面积的形体中,统一却又不失细节是这幅作品一直都在把控的。在画面黄金分割位的是“脱贫示范户”,他手捧表彰牌,身戴大红花,厚而有力的双手,黑黝质朴的面庞,面带微笑,是典型的彝族老农形象。旁边的群众和村支书是我们根据原型写生而来,他们的眼神都聚焦到“脱贫示范户”身上,做到了画面人物众多,主体突出。画面中人物的疏密组织、高低错落,均经过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创新与收获

我们在注重深入传统艺术的同时,通过对生活时代的深入感知,运用不同的媒介和材质,对一些传统审美经验、观看方式以及内在的艺术史逻辑作出挑战性的积极回应,呈现了工笔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探索。

创作中运用了我院近年研究积累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观点、新成果,充实了主题性创作,拓展了工笔画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外延,有效助推了工笔画的观念、技巧的推进和创新,从而拓宽了现有的知识范围,重构工笔画艺术的整体认知,使之更与时代创新潮流相适应,塑造了一个契合时代的艺术表达语言。

本次创作我带领的是相对年轻的团队,6位创作成员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北京语言大学的齐鸣教授,李朋帮、李玉旺、李丹、管海龙都是工笔画院首届高研班的优秀学员,他们有的是职业画家,有的是美术学院教师,有的是正在考博的研究生。但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参与主题性创作。创作两年间,他们主动克服各种不便,倾心投入到这幅主题性创作中。通过此次创作工程的积累和锻炼,每位参与的画家内心深处和绘画上都有很大的收获和提升,李朋帮、李丹、管海龙等创作组成员的作品全部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其中李玉旺还荣获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以绘画的方式回应时代、见证历史,实乃幸甚之至。值此契机,广大艺术工作者定会更加努力,共襄盛举。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2020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聚焦融合化 贵州播州:图书馆提档升级 丰富群… 5部意大利大片13日起在京放映 每场… 天津大学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 全国高校考古教师畅谈建设中国特色… 习近平在汕头考察调研 总书记考察的这些文物,你了解多少… 文化赋彩 点亮“我和我的家乡”
推荐文章
《教育的100种可能》新书发布 王毅同新加坡外长维文举行会谈 共享、绿色为京津冀添动力—— 京… 福建 :电力大数据 助力小康之美 浙江四类塑料制品禁限使用 持续推…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成效显著,年节约… 2020中国企业500强公布 千亿级企… 31项工程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