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9月10日 星期四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古人开学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0-09-10 09:27 |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盼望着,盼望着,漫长的假期终于结束了!在开学的这一天,全国的老母亲们都恨不得云干杯,热烈庆祝神兽归笼。据说很多老母亲在送完娃去学校后,一边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一边仰天大笑,连呼吸都能感觉到飘浮在空气中的自由。若是在古代,老母亲们用得着这么辛苦么?

  农闲方可搞教学

  有人三十岁才读小学

  说到9月1日,我们现代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学”,但在古代并不是这样,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一切都以农事为主,农忙的时候压根没空搞教学,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开学,所以古代有时一年会有三个学期,每个朝代还不太一样。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其中“八月暑退”与我们现代人开学的时间最接近,而“正月农事未起”也与我们现代春季开学的时间差不多。

  有了具体的开学时间,那么就可以准备开学了!首先要考虑的是入学年龄,我们现代人一般是在六七岁入学,但在古代,入学年龄稍微晚一些,通常在八岁到十五岁之间。现代家长忌讳“八岁八糊涂”,但在古代,很多历史名人都是八岁入学,比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人家可没糊涂,相反他们的成就几乎是逆天了。

  如此说来,古代人上学,一个班里的同学年龄相差个三四岁好像还算正常,但有的年龄相差得也太多了……你见过三十岁才读小学的么?

  据《魏书·刘兰传》中记载道:“年三十余,始入小学,书《急就篇》。”这个叫刘兰的北魏人,就是在三十岁的时候才入了小学,他在学完了《急就篇》后,家人忽然发现他很有读书的天赋,于是又让他学了《春秋》《诗》《礼》。可惜的是,刘兰家太穷了,他只能一边种地,一边学习。三年后,刘兰感觉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就跟他的兄长说:“大哥,我打算走教学路线了!”刘兰的大哥听完后笑了笑,为他张罗了一个教育机构,收了两百多个学生,再后来,刘兰成为了北魏著名学者。可见在古代,入学年龄不是问题,只要愿意读书,再晚都没问题!

  其实刘兰并不是个例,古代的每个朝代的入学年龄似乎都只是一个区间,所以同班同学间的年龄差非常之大,如今时有媒体报道的“母女同时考上研究生”“父子同在一个班级”这些听起来挺新鲜的社会新闻,殊不知在古代,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古代也分快慢班

  曾经实行“三舍法”

  每个人的天资都不同,有的人极具读书天赋,尤其是古代的一些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一段“神童史”。比如王勃六岁便能作诗,骆宾王七岁就写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更夸张的是唐代宰相兼文学家权德舆,“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的时候就写了几百篇文章,颇有名气……能说出来的,都是神童,但也有人在读书方面不开窍,这样的情况下,还待在一起学习,岂不是很不科学?

  特别是在古代,每个朝代入学年龄都只是一个区间,必然存在学生基础以及认知理解能力的差别。现代教育同龄学生会划分实验班与基础班,那么古代人搞教育会不会也有这个意识呢?

  当然有,宋代在这方面还弄得挺“正式”。在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二月,宋徽宗颁布了小学条制,立三舍法,在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

  新生入学后,会先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这个班级就是“外舍”,可以理解为基础班;学习一阵子后,学校会举办一个“分班考试”,成绩优秀的可以分到“内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提高班;如果在“内舍”还是成绩优秀,那就可以直接进入“上舍”,也就是我们现代的实验班。

  实在太笨,永远学不会的,也可以“留级”,永远待在“外舍”。这个“三舍法”后来还被推广到地方,一度成为了全国小学教学的管理模式。只不过这个制度在真正实行的时候产生了不少问题,于是没过多久,“三舍法”就遭遇了反对,在历史上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

  既然分班不是根据年龄,而是根据成绩,那么天资聪颖的学生“跳级”也很正常。要知道在古代没有“中学”阶段,所以不存在“小升初”“中考”这些问题,一般的小学多为“七年制”或“八年制”,长的有“十年制”,短的竟然还有“三年制”,所以在宋代,太学、国子监这些高等学府里,出现十三四岁的少年很正常,压根不值得上热搜,估计跟我们现代大学里的“少年班”有得一拼。

  神童太多怎么办?这也是宋代朝廷要考虑的问题,毕竟在国子监读书有名额限制,就算是官吏子弟也不是想上就上的。因而宋代竟然出现了控制“升学率”的政策,在《宋史·选举志三》就有记载,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曾推出面向宗室学生的“宗子试法”,规定“十取其五”,升学率只有50%。原来为了升学,把头发愁秃了的不止是现代父母,在古代读个书,也不容易啊。

  愁读书没有钱

  学校还给学生发零花钱

  确定了开学时间,入学年龄,也知道了升学的种种政策,接下来就该“谈谈钱”。在古代读书,开学时,学费怎么交?

  由于每个朝代的国情不同,政策不同,于是在收学费这件事上,有着天壤之别。但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国家每朝每代都非常重视教育。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学校,但“学在官府”是当时文学教育制度的特点,学校既是教学场所,更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宫廷,只有贵族子弟才可以去读书。既然是官学,那就没有家长掏钱的道理,所以这个时期,能去上学的,都不必交钱。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出现了,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教育理念,并且开始创办私塾,但孔子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孔子办学到底收不收学费?据《礼记》中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

  “乘壶酒”是四壶酒,而“束脩”是十条肉干,在此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孔子收的学费。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他都愿意教。酒与肉干看上去似乎是学费,但实际上只是学生拜师的一点心意,若是真穷得拿不出这个礼,孔子也不会拒之门外。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塾大多招的都是贫困生,学费非常低。实在付不起学费也没关系,先上学,学费的事情,以后再说,于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会留在私塾里打工一年,以当还“贷学金”。他们留在学校都做些什么呢?有的帮助老师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相当于助教,闲时就挑水、劈柴、做饭,甚至会帮老师家带带孩子。在此期间,学校只是不发工钱,但依旧管吃管喝管住,与其说是还学费,倒不如说是学生在以这样的方式感念师恩。

  到了隋唐,科举代替了“门阀制”,再贫困的家庭,也有机会翻身,只要学生在科举考试中获得高分,同样可以做官。这个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当时民办学校的发展,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家长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如果连砸锅卖铁的钱都没有,那就不去上学了么?非也!唐代的佛教寺院也在招生,学费非常低廉,并且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学校还会给学生发奖学金。

  出现了大量“背默天团”的宋代,在教育方面更是重视,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收学费。不收学费也就算了,宋代也办了一些“重点学校”“实验学校”,这些学校竟然还发钱给学生,以作为读书期间的补助。等上了大学,不仅读书不交学费,每个月政府还发零花钱。经济条件实在太差的学生,国家还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一直到了明清时期,学校才有一些硬性的学费规定,因为当时的学校,主要靠官办民助,当地乡绅义士的集资共建,但民办院校聘请的老师也得生活呐!这个时候,就得收取一定的学费以用来给老师发工资,但具体“金额”也是可以商议的。据载,在明清时期,一个学生每年交上80斤到120斤的小麦就可以充作学费。

  古代开学典礼

  满满仪式感

  忙完了开学前的一系列事情后,终于迎来了开学典礼。我们现代的孩子除了学校的开学典礼,还有了节目《开学第一课》,那么在古代,开学典礼又要做什么呢?

  古代人对于开学典礼相当重视,“入学礼”是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所以古代人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入学礼”。

  这个“入学礼”相当讲究,《礼记》中有记载道:“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所以,不谈别的,开学先得“正衣冠”,因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古人这个做法颇有道理,一个孩子穿得邋里邋遢地去上学,从外形上就显得懈怠,那学习态度就有可能不端正,有些时候,仪式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新入学的学生们将衣服穿戴整齐后,一字排开站好,于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堂。进入学堂后,就意味着眼前的这个老师即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启蒙老师,古人对老师十分尊敬,所以在开学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拜师礼”。在拜师之前,先得叩拜孔子,要求双膝跪地,九叩首。拜完孔子后,再拜他们的老师,三叩首。起身后,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

  六礼束脩,其实就是六样礼物,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干瘦的肉条。这六样礼物,各自都有寓意,比如芹菜代表勤奋,莲子代表苦心教诲,红豆代表鸿运高照,红枣是早早高中,桂圆寓意是功德圆满,至于干瘦的肉条,只是学生拜师时的小小心意而已。

  “拜师礼”结束后,就要开始“净手净心”,新入学的学生们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这个“净手”,不是你随便洗洗就可以的,必须要正反各洗一次,然后再把手擦干。为何要洗手?其实洗手只是形式,目的在于去除心里的杂念,以洗手的形式告诫自己,在日后的学习生涯里要心无旁骛地苦读。

  “净手净心”后,就是古代开学典礼中的最后一步了,那就是“朱砂开智”。由老师手里拿着蘸了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一个“红痣”,跟古装美女的美人痣几乎一模一样。这个操作也算图了个吉利,因为“痣”与“智”同音,朱砂点痣,为的就是开启智慧,希望学生在往后的学习生涯里,开启智慧,一点就通。

  以上所有的程序全部结束后,古人才算是真正地开学,可见孩子上学这个事儿,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大事,古人与现代人一样,不容易。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网络文学+”大会启动网文出海 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获扶持鼓… 非遗、文创“吸睛”,传统文化扮靓… 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里程碑 AI作曲帮助人类创作普及音乐教育 文创释放农民画IP潜力 第2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10月将如约而… 小小藏毯穿越千年 “飞入寻常百姓…
推荐文章
习近平: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为…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中国为稳定… 电商热点:9月迎金秋消费季 机构预… 区块链赋能数字经济:为知识和版权… 广西自贸区崇左片区:建设高质量发… 广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打造中国—… 广西自贸区南宁片区:打造中国—东… 广西自贸区:陆海联动 积极引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