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7月27日 星期一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窑罐匠”母先才的非遗传承“执念”
发布时间:2020-07-27 10:04 | 来源:新华网


  在“窑罐匠”的手中,一坨瘫软的泥就能制成一个精美的花瓶。每年12月份,家住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的母先才,开始寻地挖泥,浅到20厘米,深到8米,挖够8万斤,储存使用一年。

  今年52岁的母先才是贵州省级非遗花茂土陶的第四代传承人。相传在清光绪年间,花茂村一带便开始有人使用白泥烧制陶器。20世纪80年代,土陶业曾兴盛一时,全村超过60%的家庭将其作为副业。

  而今,母先才开设的母氏陶艺馆却成了村里现存唯一的陶艺作坊。严峻的传承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他总向人说,他的心底有份“执念”——花茂土陶未来的传承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要让更多人学会制作土陶。

  走进母氏陶艺馆,一股淡淡的土腥气扑鼻而来。做土陶近40年,母先才的手较常人偏硬,布满老茧。坐在快速转动的电动拉坯机前,只见他的手微微一动,一块泥很快变成花瓶形状。在他看来,土陶制作工艺本身不难,难在要坐得住、有耐心。

  母先才13岁开始学习制作土陶,他告诉记者,“过去做土陶是为了谋生,要尽可能多做一些大蒸锅、大酒坛,近几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开始做土陶旅游商品,追求的是‘小而精’。”

  在母氏陶艺馆的展示架上,摆放着不少母先才同前来研学的学生联合创作的土陶制品,截至目前,已有50多个学校同他达成协议,定期前来研学。他始终认为,相比于使用机器和模具,手工制作土陶的魅力在于每一个成品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拉坯成型后的土陶制品在晾干、上釉后开始用“窑”烧制,这也是当地村民过去将从事土陶制作的匠人称作“窑罐匠”的原因。同样是烧制,过去与现在大有不同,过去用的是土窑,要生火,而现在用的是电窑,插上电即可使用。

  母先才说:他的梦想是在花茂村建一个“花茂土陶展览馆”,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向游客讲述土陶制作的全过程。尤其像用泥盘拉坯、用土窑烧制这样的老做法,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难以抹去,他说,这些都应作为非遗文化的记忆,保存下来。(记者刘智强)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柳云龙主演谍战剧《胜算》献礼反法…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如… 电影业重启后 需要电影公司更为精… 国内顶尖音乐剧演员阵容《重生》集… 古蜀后裔埋骨之地找到了 北京地区博物馆已开放54家 原则上… 张家口启动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修缮… “国粹—当大美京剧遇上连环画”展…
推荐文章
沙特图书馆举办中沙建交30周年研讨… 人社部:降低就业创业门槛 规范疫… 最高检出台服务保障“六稳”“六保… 许强:助力中小企业转化生产力 中… 刘烈宏: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科技部:绿色发展是高新区高质量发… 天津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 安徽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