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丹绘画作品《静物》。 |
法国画家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是18世纪平民现实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画作朴素、真实、富有情感,善于描绘日常生活器物及平凡的家庭图景,被称为静物画和风俗画领域的巨匠,许多后世的现实主义画家和印象派画家都深受他的影响。
坚持自我,从木匠之子到皇家院士
1699年,夏尔丹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专做台球桌的木匠,家庭的熏陶让夏尔丹掌握了精细的手工技艺。七八岁时,夏尔丹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先后师从卡泽和科伊佩尔两位学院派画家。夏尔丹没有被学院派的传统技法束缚,也未一味追随繁复精美的洛可可风格,而是潜心钻研描绘日常器物的静物画。
夏尔丹创作初期,洛可可艺术盛行法国。受其影响,夏尔丹曾创作过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作品《姑娘给情书封口》。画作上,姑娘将一封情书封口,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衣着、场景华丽至极。然而,在夏尔丹内心深处,他从小接触的厨娘、女仆、孩童以及随处可见的日用器物,才是鲜活的、更值得描绘的创作对象。
伴随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夏尔丹逐渐坚定了自己专攻静物画的信念。在学院画派看来,静物画不符合传统的审美趣味,艺术价值不高。执着于静物画的夏尔丹被视为另类,但他很快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1728年,29岁的夏尔丹将《鳐鱼》《厨桌》两幅作品在青年美术家画展上展出,得到观众热烈称赞。这些震撼人心的作品,引起几位皇家艺术学院院士的关注。
同年9月,夏尔丹作为“拥有描绘动物和果实才能的画家”当选为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可以说,从木匠之子到皇家院士,夏尔丹将专注的静物画,从偏僻的边角拉到绘画艺术殿堂的中心,他的执着与坚守得到了回报。法国艺术批评家彼埃尔·施耐德对此评价道:“沙龙的时代,终于被夏尔丹拖进了厨房。”
以情动人,一生勤勉坚守创作初衷
当选为皇家艺术学院院士的夏尔丹并没有改变绘画的初衷,他始终坚持表现真实、善良、美好,认为这些才是艺术作品应该追求的方向。他的画作常常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即使是一动不动的静物,也让人有充足的想象空间。曾有一位画家对夏尔丹如何运用颜色作画品头论足,夏尔丹反驳道,作画固然要用颜色,但更重要的是用情感。
31岁时,夏尔丹开始涉足风俗画领域。夏尔丹认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有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才是有血有肉的。在这一艺术思想指导下,他的风俗画精品迭出。如《市场归来》,夏尔丹选取主妇从市场买菜归来这一生活场景,刻画主妇放下东西突然回头的姿态与神情,饱满生动的图景跃然纸上;《持羽毛球的姑娘》《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勤勉的母亲》《家庭女教师》等画作皆单纯、质朴且生机勃勃。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在《画论》中这样说道:“看别人的画,我们需要一双经过训练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们只需好好使用自然给我们的眼睛就够了,因为他的画就是自然的美。”
41岁后,夏尔丹重回静物画领域,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个时期的夏尔丹技法炉火纯青,对静物画的理解更上层楼。他擅长落笔即中,一气呵成,笔下的铜罐、碟子、灶台、刀叉等静物活灵活现。以《铜水箱》为例,光滑锃亮的铜水箱仿佛发出滴滴答答的水声,又似乎一敲就会大声地响起来,将人带入主人的日常生活。夏尔丹的静物画构图简单,色彩纯粹,不事雕琢,平凡中蕴含着不平凡的力量。正是因为夏尔丹善于把生命力注入画作中,狄德罗称其为“大魔术师”。
夏尔丹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亲人相继离去的悲痛,时时侵蚀着日渐衰老的夏尔丹。但他把这一切深埋心底,依旧用画笔去传达美好与爱,在艺术高峰上默默攀登。到了晚年,他还尝试色粉画和肖像画,留下了自画像等作品。
这位艺术家淡泊名利,把青春与精力都献给了热爱的绘画事业。300多年来,夏尔丹的画作历久弥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