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5月19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历史上的北京士大夫
发布时间:2020-05-19 09:31 |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士大夫》方彪 著

  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编

  《北京士大夫》出新版了。这部书1992年由京华出版社首版后,由于其选题的独特性、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严谨性、论述的流畅性、文字的生动性,特别是因为它填补了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一度一书难求。

  新版《北京士大夫》,共分17章,形成“总-分-总”的叙述结构。前三章为概述,重点阐释北京士大夫的产生土壤、生存环境以及文化特征;中间十章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各个时期北京士大夫的演变轨迹;最后三章重点介绍北京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人物、士大夫社会群体及风雅气质。根据论述的主题和内容,书中采取了不同的阐释方式,既有现象梳理,也有道理剖析、观点阐发,力求从多种视角对北京士大夫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整体描述。

  方彪先生以历史发展时期为经,以文化内涵特征为纬,坚持大(全景式整体概述)-中(分期、分专题阐说)-小(典型个案描述)有机结合,依据丰富的史料,详尽梳理京城士大夫这个社会群体的社会背景和演变脉络,深入剖析其文化特征和言行举止,充分阐述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北京历史文化传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在方先生看来,就整体而言,士大夫阶层是由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所组成;而在科举制度确立之后,所谓士大夫阶层可以说是在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和地主阶级其他阶层的分野,主要在于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上,而不是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在传播社会主导思想、确立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教化世道人心、推动历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个历史时期,作为社会结构的中间环节,士大夫承载了其他阶级或阶层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呈现出既“同中有异”而又“异中有同”的多彩面相。

  作为一个整体,北京文化包含若干重要组成部分。士大夫文化既是皇家文化和市井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重要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辐射和反馈作用,推动着不同层级文化的下移和上传;同时又是跻身于各种形态文化之中的重要元素,起着穿针引线的贯穿和串联作用,推动着各类文化的碰撞和相融。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风云中,在各种文化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或隐或现、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士大夫忙碌的身影。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士大夫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上,浓缩了中华传统社会对理想人格、理想生活方式的典型追求,他们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特征也是今天不少人特别是文化人的向往。《北京士大夫》告诉我们,把握京师士大夫文化这个转化和融合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北京文化的特征。

  从首都的高度看明清士大夫

  著名学者史树青先生在为本书的题词中写道:“幽州台上见古人直面来者”。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只有站在“幽州台上”,才可以真正明了“古人”之本来面目,也才有资格与“来者”正面对话。

  方先生从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的高度考察士大夫这个特殊群体的历史地位、文化特点、社会作用,从而得出结论:明清两朝“在辐辏辐射的过程中形成的京师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向和总体水平”,而“京城士大夫的活动也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真正的京师士大夫阶层”。

  从一定意义上说,首都的功能定位与京师士大夫的地位作用互为背书,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因为北京是首都,京师的士大夫就势必从思想上和文化上引领全国的文人志士;因为京师士大夫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北京才愈加强化了自己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绝对权威与核心地位。两者在互相促进对方发展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提升着自己。

  北京士大夫文化的西城述说

  方先生一直生活在素以“文渊”“文薮”著称的西城,因为父母的关系,与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渊源颇深,又长期从事北京文史的研究和出版工作,研究功底深厚,对京师士大夫阶层、对西城都有着比常人更深一层的了解和情感。书中,作者对京城士大夫的分布,做了详尽的归纳;设立专节,重点介绍以“宣南士乡”为代表的士大夫社会。他将元代的耶律楚材、刘秉忠、郭守敬、萨都剌、关汉卿,明代的杨椒山、邹元标、沈德符、李东阳,清代的顾炎武、纪晓岚、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京师士大夫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般为我们一一道来,并指出,通过他们在社交方式、生活方式方面的风貌,通过他们在书文化、诗文化、收藏文化、书斋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方面的风姿,可以生动地、典型地反映出京师士大夫的风雅气质。

  方先生明显受传统文化影响,有着独特的文字表达风格,简洁而不简陋、繁复而不庞杂,全书一气呵成,行文非常流畅。特别是,他注重从不同事物的对比中进行阐释,比如说到士大夫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就有“天子爱‘英才’,社会礼‘斯文’”,逻辑关系准确清晰,主谓宾对仗工整,而且词性相符,读来印象十分深刻。

  “苦茶还没有喝完”而“残局黑白已定”。伴随着城市的成长和历史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北京士大夫已经在清末民初画上了句号。但是,作为首都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遗风犹存。或许,在方先生的下一部专著《旧京官俗》中,我们还能依稀看到他们的身影。(戴时焱)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首届中国写意油画双年展长沙启幕 … 《向往——从农村走出来的张全收》… 创新中国艺术语言搭建对外交流桥梁 “云赏”北京人艺 博识旧物寻根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人民论坛) “我愿意成为乌中文化沟通的桥梁”… “云端”上的艺术生活 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将至 中国主会…
推荐文章
生态环境部、中科院开展生态状况变… 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开工 山东淄博淄川:“科技副总”助推校… 山东加快快递包装绿色治理 推广免… 青岛崂山出台山东首个区级楼宇规范… 第三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 广西防城港智能审批提速 个体工商… “网络+”创新文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