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南京现象”:让文学深入城市生活
发布时间:2020-01-13 09:25 | 来源:光明日报


       近期,南京有两件事吸引了全中国人的目光,一件是被誉为“中国文学界春晚”的南京跨年诗会成功举办六年。另一件是2019年10月31日,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学之都”,也是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一时间引起热议,也被称为“南京现象”。这不禁让我们思索,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南京现象”会对城市文学发展起到怎样的引领作用。

  降浮祛燥,文学浸润人心

  在迈入2020年的第一个夜晚,空气中弥漫着袭人的寒意,但南京市江宁体育中心场馆外前来参加跨年诗会的观众络绎不绝。来自天南海北的几千名诗歌爱好者赶赴南京,连续读诗12小时,在诗歌中进行一场文学跨年。

  从什么时候起,文学开始变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在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通过无所不在的娱乐释放压力,通过快餐式的媒体理解时事,通过虚拟的网络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这种危机让作家夏骏发出呐喊:“一个社会如果不读书,仅仅靠碎片化的知识进行传播,这个民族本身沉淀出来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是有限的。”

  人们一打开手机,总会被各种博人眼球的话题吸引,碎片化的时间看似将生活占满,但事实是“一篇文章看过就忘了,根本记不住”“忙碌的一天之后,却又想不起自己究竟做了什么……”诗人杨炼说,“在当代的文化节奏下很容易形成快餐文化,让人们的头脑和思想泡沫化。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都需要沉静下来写,沉静下来读,沉静下来想,面对急剧变化的文化,仍能反思自己。”

  南京跨年诗会已经举办了六个年头,充分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各式跨年娱乐晚会充斥荧屏的时代,如同一股清流,涓涓始来,降浮祛燥,浸润人心。

  文学铸就城市发展路标

  从2004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评定世界上二十个城市为“文学之都”。记者了解到,评定的标准除文学传统之外,主要根据一个城市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包括文学出版物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文学作品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为促进本国和外国文学艺术交流所采取的措施等。

  在南京,对文学的追求是薪火相传的精神,文学的进步是城市发展的路标。

  作家叶兆言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对他而言,最“刻骨铭心”的,还是南京。他的作品《南京传》镌刻下这座城市1800年的文化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都秣陵,写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谈起这部鸿篇巨制的诞生,叶兆言表示:“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一直在坚持每天写作。为了写《南京传》,每天工作10小时,持续了20多天,虽然筋疲力尽,但是觉得很有成就感。”

  据他自己粗略估算,写作近40年来,大大小小各种版本加起来出了近两百本书。周围人都劝他停一停,注意身体,他明白大家的好意,但就是停不下来。“为了写作,我没有贪黑但起码起早了,最多的一次连着写了十个小时,写到大脑缺氧,走路脚底都是飘的……虽然疲惫,但很开心到了这把年纪我还能写。”叶兆言说。

  在南京,像这样的文人文事数不胜数,文学与这座城市相互成就。据统计,全世界有6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被翻译成中文,全中国有一万多部文学作品与南京相关。多年来,南京的文学作品囊括全国各大奖项,多位作家的代表作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南京现象”融入城市血脉

  在“南京现象”的引领之下,南京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打破了文学与城市生活的界限,创造出文学在身边发生与发声的全新模式,助力南京城焕发精气神,打造全球影响力。

  古往今来,一批又一批海内外名家用文字记录下在南京的成长生活、经历与发现,描绘出城市文化底蕴与时代风采结合后的亮丽底色。这座城市的发展中跳跃着文学的脉搏。这里活跃着数以千计的文学社团和协会组织,仅读书会就有450多家。南京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3届“南京读书节”、33届“秦淮灯会”、8届“江苏书展”,还开展了“朗读者”等维护弱势群体文化和阅读权利的活动。南京在城墙、公园、景区、商场、地铁、社区等场所打造了新型阅读空间150多处。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邮政网点等场所设立292家“图书漂流文化驿站”,投放4万余册图书,供市民免费取阅。被誉为“南京文学客厅”的先锋书店,成为市民热捧的文化消费新去处。文学让这座城市的形象丰满起来,让创造力自由地涌动。“如果在一个城市中,有很多人热爱文学,对这个城市的灵魂塑造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一定会有很深远的影响。”作家贾平凹说。

  文学艺术并不是阳春白雪,“南京现象”正在以其广大的社会示范作用,让文学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生活的常态化追求,由一到十,由十到百,城市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南京现象”的背后,是一座城市传承千年的文化追求,在当下更是一种引领,一份责任。作家邱华栋说:“这种模式和经验值得推广给更多地方,对推动文学发展大有希望。”

  (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王昕宇)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故宫文物南迁史料整理与史迹保护… 珍视非遗的“小美” 中国起源地文化论坛举办 《麻柳溪边芭茅花》研讨会在京举行 “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开幕 “变变变”,进入童话的世界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项目申报启… 福利到啦!文化年货纷纷上架
推荐文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 将围绕五大… 我国将放开油气勘查开采 PPI下降趋势缓和 企业盈利有望继续… 巴基斯坦国际爱心包裹项目启动暨发…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 国际油价9日小幅下滑 普京访问土叙扩大俄在中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