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游客体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应当看到,目前仍有很多文物古建因各种原因无法与旅游相融合。近日,山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与会人员围绕这一议题交流经验。大家认为,从文化遗产的层面推动文旅融合,需要首先做好保护文章,传承文化之魂。
“文物+旅游”大有可为
11月16日,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内,来自江西南昌的徐怀哲一家正兴致勃勃地欣赏馆藏文物。“听说这些好东西有的已沉睡了上百年。我们运气好,有幸能在新建的孔子博物馆看到它们。”徐怀哲说。
孔子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来自孔府旧藏,承载着孔子故里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博物馆现拥有各类馆藏文物约70万件,闻名于世的藏品包括明代以来的约30万件孔府私家文书档案、宋代以来的4万多册古籍图书、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从今年5月开始带观众试运行至11月初,孔子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2万人次。博物馆开馆便赢得高人气,从侧面反映了“文物+旅游”的巨大潜力。这成为山东各地在推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缩影。
在日照市,当地以博物馆为阵地,通过举办展览、专题教育、研学旅游等,进一步扩大了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全市16家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120多个,2018年接待观众突破30万人次。
潍坊市则编制了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要求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积极与规划对接,明确提出在抢救性保护修缮相关文物的同时,优先考虑已纳入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中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在编制保护修缮方案、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方面予以倾斜,以求尽快完成修缮保护工作,达到对外开放的旅游标准,实现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瓶颈仍是“如何保护好”
参加山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扩大)会议的代表认为,尽管文化遗产融入旅游的前景很乐观,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集中在对文物如何实现有效保护上。
山东沿海某市文旅部门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文化遗产变身旅游景点,需要有一个“美丽的妆容”,更需要增强保护力度。他介绍,目前该市的文物保护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当地文物数量众多,仅靠上级财政资金投入难以对全部文物进行有效保护。部分县(市、区)文物保护经费保障不到位,全市尚未建立起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工作机制,导致文物保护资金比较紧缺。二是文物保护力量有待加强。文物保护机构是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前提。从目前来看,文物保护人员短缺问题突出,该市专兼职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员仅有268人,不少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招生自行培养的,文保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仅有78人,不足30%。
山东文博界的很多专家也建议,应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经费和文物保护的抢救性投入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确保各项文物经费能够足额投入,确保专款专用、合规合法,切实改善文物本体及其环境状况。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开发的工作机制,壮大文物保护力量。深入挖掘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和社会价值,提高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亟须树立现代融合理念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史前遗址、宗教寺院、近现代建筑、名人故居等地域特色鲜明的系列遗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当地借助丰富的文化遗产打造了博物馆城。如今,青岛已将博物馆作为重要文化设施纳入国际时尚城建设,受到海内外游客的关注。
在山东业内专家看来,目前全省的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业,一个明显短板是很多从业者的思想不开放,缺乏对时代的敏感性。谈起业务头头是道,但说起把文化遗产推介营销出去,却皱起眉头。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郅良透露,今后泉城将探索创新文物立体式、情境式展示方式,增强参与性和体验性,提升文化感染力。编制策划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各类媒介平台开展宣传,提升济南文物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宋家敬表示,当地计划加大文旅融合力度,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系统挖掘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东营盐业遗址(群)和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研究工作,分类实施。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田素英则透露,2020年起,潍坊市将加强调研,全面摸底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助力乡村振兴,加大文物资源配置力度。同时,总结推广青州市将文物保护纳入全域旅游和昌邑市形成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创新经验,促进依法将文物资源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记者 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