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园。本报记者 王海燕摄
东椿树胡同“微公园”。
本报记者 王海燕摄
前孙公园胡同的居民在“微花园”休憩。
“咦?尚小云还住过这儿?”昨天中午,东椿树胡同。浓浓槐树荫下,55岁的任素琴被一块景观石刻吸引,站住了脚。身后,古色古香的垂花门当街而立,玉兰、海棠在午后的艳阳清风中摇摆着身姿。
这地儿,是月初刚刚落成的东椿树胡同“微公园”。说它“微”,面积着实不大,算上人行步道,满打满算才2000多平方米。但对于这条胡同里的居民来说,这却是块家门口的宝地。
墨绿色的藤萝架矗立在路牙石畔,紫藤刚刚种下,还没来得及爬上架顶,下面已有三三两两的居民来乘凉。哄着孩子,拉着家常,半年前还车水马龙、乱哄哄的街边停车场,现在变成了街坊们聚会、聊天的地方。
任大妈,就住东椿树胡同附近,头一次打这边过,就被镶嵌在墙壁上的那一块块“记忆石刻”吸引住了。刻在“记忆石”上的是椿树地区已经消失的9条胡同里的掌故。尚小云曾住在椿树下二条;椿树下头条里藏着中国“猪鬃大王”古耕虞先生的府邸……“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这些还是头一次知道。”大妈感慨道。
在西城区,和东椿树胡同“微公园”前后脚竣工的,还有纪晓岚故居西侧的京韵园,北海附近的龙头井“微公园”。前者占地1070平方米,后者2100余平方米,都不大。
“胡同里空间逼仄,想找出一个整块的绿地,不容易。”西城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三处新落成的胡同“微公园”,有的依托原有人行步道建设,有的是地铁施工工地撤走后,拆掉工棚,景观提升后落成。
一条胡同有一条胡同的文化基因。胡同里的“微公园”,传承着历史记忆,也各有各的性情。京韵园胡同所在的大栅栏地区,是京剧的发祥地。园子里的景观小品、石刻、院墙,全点缀着京剧文化元素,光拿眼瞧着,就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京腔京韵。龙头井“微公园”靠着北海、什刹海等古典园林,公园的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流淌着精致优雅的古典园林气息。
老城区里可利用的增绿空间有限,更多的胡同因地制宜,在成排的平房院里“挤”出了宝贵的绿地。
前孙公园胡同里,一块不到100平方米的水泥硬化广场上,今春多了三棵玉兰树。不过,这三棵玉兰,不是栽在树坑里,而是站在三个直径1米多的大青石缸里。“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这一条胡同确实连挖个树坑的地方都找不到。”椿树街道工作人员笑着解释。与亭亭玉立的玉兰相对,是三面崭新的藤萝架。待到盛夏,藤萝满架,拥挤的胡同里就会增添上一抹诗意。
相隔几百米远,只有70多米长的樱桃胡同,今年在居民和商户的屋顶上、房檐下,增添了数十组花箱。街道有专门的绿化队负责养护,牡丹、石竹、串儿红、矮牵牛……鲜妍的花草扮靓了整条街巷。
像这样已经完成绿化提升的街巷,西城区已经有140条。目前,西城区背街小巷绿化提升工作方案和具体的技术指导意见已经出台。眼下,背街小巷整治正在进行,更多的空间将用于居民身边增绿。到明年底,区域内所有符合条件的背街小巷都将披绿。(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