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故宫端门数字馆结束试运行。馆内展出了各种数字文物,包括可以动的《写生珍禽图》。 (朗汉真/图)
2016年故宫博物院91岁了,在它88岁那年,也就是2013年开始做App。陆续出品的App《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连续3年上榜App Store“中国区年度优秀App”,其中《韩熙载夜宴图》被评为“中国区2015年度最佳App”。目前,故宫资信部的10人团队联合外包设计公司,总共做了7款App,下载总量超过500万次。
于壮2003年进入故宫,现在是负责故宫App、微博、微信、官网的资信部数字一组的组长。于壮办公的地方在慈宁宫区,2015年,故宫90周年院庆开放了这个区域,数字一组的办公室门外从此热闹了起来。休息时,于壮喜欢跟游客聊天。一位游客告诉他,他们挺喜欢展品的玻璃橱柜下方添加的二维码,扫码就可以接收藏品图片和详细信息。于壮受到鼓舞,准备和同事把相关信息覆盖到所有展品上。
故宫资信部也跟腾讯合作,把空无一人的实景故宫搬到微信上。用户可以在故宫里的一百多个点做360度观察。接下来,于壮开发团队准备糅合现场定位和语音讲解功能,今后只要摇摇手机,附近的宝贝就能“张嘴说话”。
故宫的电子日历App《每日故宫》,号称要提供“一个简单的美”。网友每天只需要十几二十秒,深入看一件藏品。这也是7款App里下载量最大的,超过100万次。
故宫的数字化,始于2000年。
越好看的宝贝越难搬上网
2000年故宫建了官方网站。苏怡200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故宫,参与故宫官网建设。她记得,当时故宫的180万件藏品,大多还只是文物目录上的一行小字。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估算,按照故宫现在的展览空间,即便年年展出的藏品不重样,展完全部藏品也需要几百年。要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故宫的所有宝贝,只能先把它们搬到网上。
苏怡曾经关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推出的儿童版网站。小朋友输入一个时间和一个位置,网站就能定位到一件文物。小朋友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博物馆,比如挑出跟兔子有关的藏品,办一个在线展览。“我们在这一块还略弱一些,我们的官网提供的是很成体系的知识、套路,唐宋元明清,介绍每一类文物。”苏怡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苏怡现在是资料信息部副主任,分管在线网站、App、微博、微信、数字展厅和虚拟现实。
2003年,故宫进入为期18年的大修,资信部成立了视频组,三个成员提着摄像机,哪里施工往哪里跑,记录修前修中修后的情景。视频组也采访故宫老专家、古建筑传承人,记录他们文物修复的工作,这些素材后来用在了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年1月7日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很多观众看完之后才发现,修复文物的工作这么迷人。
如今18年大修之期过去三分之二,视频组拍过的宫殿还不到一半。为了加快进度,他们开始与外包公司合作。目前正在拍摄的是养心殿,因为大修时殿内原来的陈设、文物都要搬出来收进故宫地库。视频组进殿拍摄,确定文物们原来都在什么方位,以后复原好照原样放回。
资信部的摄影组则负责文物的拍摄。2006年他们开始做藏品的3D数据采集。苏怡曾经跟德国高校的研究团队交流,对方经验丰富,成功采集过恐龙化石、金银币和许多浮雕的3D数据。但一碰到故宫的瓷器、玉器,大家都傻眼了:因为反光非常厉害,激光点一打上去,散射得乱七八糟。“越好看的东西越难扫描。”苏怡很遗憾,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的3D技术只能采集甲骨、青铜和陶泥文物。
2008年,故宫办“天朝衣冠”特展,陈列院藏的清代帝后服饰和衣料,苏怡看到都特别惊讶:“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个颜色之鲜艳,制作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但是这些服饰很少拿出来展览,不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或者虫蛀都会破坏它们。长期展示的,只能是它们的图像。但因为绸缎、金银线都有反光,也很难做3D扫描。
没法采集3D信息的文物就只能先拍照片。一件文物往往要等到展览或出版,才会被拍照。展览前,负责办展的业务部门给摄影组发单子,摄影组再去地库“提照”,把文物提到资信部专门的文物摄影室,为了保证文物安全,业务部门的专家和安保全程监视。
有了照片和专家撰写的解说,一件藏品才会被搬到故宫官网展示。目前,故宫的180万件文物里,信息齐全的上网文物不到40万件。这个工程依然很庞大。
“动画里的鸟儿不能乱叫”
故宫筹划做App始于2012年。201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于壮带着他的团队推出了第一款App《胤禛美人图》。
灵感来自故宫出版社将要出版的图书《胤禛美人图揭秘》,用简明的文字解读画中信息,画风清新。苏怡觉得这个IP不错,又有现成的材料,于是资信部做成同名App,上线第一周下载量就超过15万。
书画藏品是故宫博物院的强项,继续做新的书画App,苏怡考虑从院藏的十大名画里选。台北汉唐乐府曾经推出南音表演,取材就是故宫十大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他们被故宫资信部请到北京,双方坐在一起讨论,发现这幅画不仅故事丰富,还能加入真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于是拍板制作。
这次的开发没法照搬现成产品,资信部成员求教故宫书画专家单国强、余辉和杨丹霞。几位专家帮助识别画里的信息,包括题跋、印章、画中人物穿的服装、使用的家具器物,还开出二十几种参考文献。资信部成员再从这些著述中,提取有意思的、好玩的内容。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幅画有这么多内容要做,怎样才能看着不乱?讨论了好几个方案,最终想到分三个层次:首先让用户可以无障碍地把整幅画从头到尾看一遍;长按画面,可以呈现烛光模式:整个画面暗下来,只有触点周围一圈微光,而被照亮的人物、物件都浮现名字,点开能看到背后的故事;缩小画幅可进入总览层,可以看到画中5个场景里的真人表演和专家解读。
App样品做出来,资信部成员请书画专家余辉看。余辉看到开篇动画就叫停,说动画里群山跟原画的背景不符,是普通的山,而不是金陵的山。设计团队重画了四五遍才过关。
后来做的《写生珍禽图》的数字交互产品,资信部成员想让画中的小鸟动起来,于是去请教中科院的鸟类专家。鸟类专家辨认出图中鸟的种类,找到照片,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些鸟的照片跟一千多年前黄荃画的几乎一模一样。动画里的鸟不能乱动,鸟类专家介绍了其中5只鸟的生活习性:吃蜻蜓还是蝴蝶,性格是不是内向,怎么蹦跶怎么飞,还提供了每种鸟的叫声音频。最后的交互产品里,点击屏幕上的北红尾鸲,它会蹦蹦跳跳地扑扇翅膀。长按小鸟,画面进入它栖息的青石上,观众可以拖动空中飞舞的蝴蝶,给它喂食。
这种谨慎是有道理的。故宫官网上做过一个专题《紫禁城里数“祥瑞”》。事后发现大家对其中的神兽特别感兴趣,于是拎出来做了一个App《紫禁城祥瑞》,展示的祥瑞除了“四灵”龙凤麟龟,还有瑞象、白虎、丹顶鹤等瑞兽珍禽。用户点击大部分祥瑞,就能欣赏到故宫的三件相关藏品,还能够重新设计祥瑞的眼睛、爪牙、鬃毛、鳞片,画出自己的定制版祥瑞。
其中展出一件“麒麟纹”服饰,一位研究服饰的微博主转发微博,提出这不是麒麟,而是白泽。有时故宫微博推送一件瓷器,也有人留言,探讨藏品年代的争议。“民间关注这些东西的人还挺多的,而且水平比我们想得高。”苏怡说。
不知不觉玩了一小时
2014年,故宫推出第一款少儿游戏App《皇帝的一天》,网友们将它与故宫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摺扇一道,称为“故宫萌物”。
《皇帝的一天》灵感来自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的一场学术讲座,介绍清代皇帝普通的一天。资信部成员请教故宫的宫廷史研究专家,翻阅《国朝宫史》《国朝宫史续编》《康熙起居注》《乾隆起居注》等古籍和十几种现代研究著作,概括出清代皇帝普通的一天。清代皇帝,通常早上五点起床,去箭亭练骑射、养心殿早读,七点至九点间用早膳,然后到乾清门常朝。
App画面全部是手绘卡通,主角是清代一位平民小孩,他跟小皇帝长得一模一样,两人互换身份体验一天。游戏中,小朋友要文武双修,阅读各种宫廷百科,才能赢取全部勋章。皇帝也不是整天都在忙,下午一点到三点吃午饭,然后去御花园散心、去畅音阁看戏。App也相应设计了一些轻松的游戏。
顺着《皇帝的一天》的思路,故宫资信部用动漫做导览。
传统的导览应用是一张电子地图,标注景点,列出介绍。故宫资信部制作了动画导览“大臣成长记”。故事取材于乾隆朝探花徐兴,跟着他一生的足迹,就能逛遍半个故宫:保和殿参加殿试,太和殿前金榜题名,此后在武英殿当翰林院编修,去文华殿做内阁侍读学士,升任礼部尚书后参加坤宁宫的萨满教祭祀。
故事穿插了一些考题,比如,徐兴中榜应该从哪个门出宫,答案是中间的正门,正门通常专供天子出入,不过中了三甲的进士能享受一次同等待遇。作为皇帝宠信的正一品官员,徐兴还在乾清宫上书房教太子读书,晚年到养心殿陪乾隆赏玩字画。用户要帮太子安排课表。
2015年12月,故宫官网开始连载第一部动漫剧《故宫大冒险》,这是故宫神兽“勇斗大魔王”的故事。故事的风格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小玄和小雅参观故宫时跟同学们走散,误入故宫的平行时空(另一个故宫)。这里叫做“神兽世界”,其中住着一群神兽,它们的职责是守卫故宫宝藏,抵抗恶兽的侵犯。六百多年来,恶兽大魔王“煞之神”曾经有5次引发灾难。历史上,故宫确实遭遇过五场大火。
小玄和小雅闯入“神兽世界”时,大魔王正要发动第六次入侵。故宫里的神兽在“第六次故宫保卫战”中依次登场。小玄和小雅卷入了这场战斗,他们在故宫闯关答题,比如被太和殿守卫铜龟铜鹤拦住,按要求拼装日晷和嘉量;或者是在大殿遇到神兽甪端,帮它找出殿上陈设的错误。
这部面向青少年的动漫也吸引了成年人,一位苏州大学本科生转发微博:“不知不觉玩了一小时《故宫大冒险》,故宫设计师有毒。”
2015年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9.6亿人民币。 (故宫资信部供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