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
今春的一天,我乘舟沿着富春江顺流而下,便到了桐庐那一段水路,重温了150多年前南朝文人吴均笔下的意境。他在给友人宋元思的信中,对富春江称赞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异山水,天下独绝……”
充满绿色的富春江两岸,山的伟岸,石的气势,水的灵韵,林的秀丽,都构成了她“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山水灵音诗画般的意境,给历代文人墨客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六百多年前,与吴镇、倪瓒、王蒙齐名的元四大家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隐居了二十多年。多少个无风晴好的日子,他总是划舟于江中,寻山访水,静静地体悟山水灵音的自然景色,过着真正的山居生活。眼前有景,胸中有墨,黄公望常常独自发呆,神游在富春山水之间,静观默写富春江的风光神韵。以至于任凭风吹雨打,夏暑冬寒,他都不为所动,自称为大痴道人。黄公望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到85岁时,才完成其心血凝成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把富春江的“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的美景,用无声的诗兴、有声的画,尽情地用丹青来泼写抒发。此画一经问世,便受赞誉,人称其“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山与水的完美结合,具有中国禅意的山水画卷。
我随着游船,两岸的美景目不暇接,富春江流过百里沙洲,不但秀丽,而且富饶。这些沙洲绿野平铺,江柳摇青,芦苇丛生,繁花似锦。难怪古人在吟咏富春江时,有“十里春江九里花”之句,把富春江的沙洲想象成水上的桃花源。
难怪师承董源、巨然的黄公望在描绘《富春山居图》时,追求“理”“趣”“神”三者兼备,用笔简练,意境深远。《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展现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美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黄公望用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富春江山水的秀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公望作为一个50岁才开始画山水的文人,用敬畏的心情,表达了他对富春江自然山水的崇拜。在黄公望的笔下,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黄公望的绘画创作过程,不仅得自然之貌,展山水之美;更得自然之情,现致敬之心。
潺潺流动的富春江水,打开了我的思绪。黄公望不仅有传世名作 《富春山居图》,还有一幅《九峰雪霁图》。他与松江、青浦有着不解之缘。长达十年之久,寓居于此,并入全真教,成为道士,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元代时的青浦人王逢曾在《梧溪集》中记载,“十年松上筑仙关”,“十年不见黄大痴”。九峰三泖这方水土,割舍不断黄公望的血脉情缘。他本名陆坚,祖父陆龙霆,是南宋咸淳年间的华亭府进士。他的父亲陆统,先居华亭,后迁居常熟言子巷。黄公望年幼时家贫,10岁时父母双亡,过继给南宋末从浙江永嘉迁居常熟小山的黄氏老人为养子。老人九旬无子,见他聪明伶俐,喜出望外,逢人便说:“黄公望子久矣!”从此,他改姓换名,姓黄,名公望,字子久。黄公望知道自己身世后,经常在华亭的松江、青浦一带居住和游走,曾拜青浦管道昇丈夫赵孟頫为师,学得挥洒丹青的艺术之道,自称是“松雪斋中小学生”。他沉浸于九峰三泖的自然山水间,在山水中获得精神的解放,获得山水画创作的灵感,他让山水画成了以后文人画的代表,洋溢着书卷气,开创了一代画风。
然而,六百年来,《富春山居图》屡遭劫难。清初落入藏家吴洪裕之手,他临终时欲将此画付之一炬,以为殉葬,幸好被他家人从火中抢救出来,才将未燃部分剪裁下来,精心装裱,从此一分为二。后半幅被藏于故宫博物院,后又被运往我国台湾。此画的前半幅在1938年被吴湖帆获得,称之为《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真迹烬余残本》,现藏于浙江博物馆。
游完富春江后,我就去富阳城区参观了刚落成的富春美术馆,观摩了由两岸合璧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又去朝拜了黄公望的隐居地,也就是《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一路上沿着竹径,怀着朝圣之心,徒步行走至黄公望隐居创作的“小洞天”,感受天人合一的灵秀之地,领悟了艺术创造的艰辛和乐趣。
富春江水,不仅可以洗净人们的烦恼,且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灵感。黄公望的“山居图”更是充满着禅意,让人们净化心灵,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