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上海青浦举行。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等共同出席,听取示范区一周年的建设成果汇报。
一年前,2019年11月1日,这个横跨沪苏浙两省一市,由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浙江嘉兴嘉善县三地共同组成的示范区正式揭牌成立。这一年,示范区紧紧围绕一体化制度创新,攥指成拳、改革攻坚,取得良好开局。
“围绕一体化制度创新,形成了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全力推进60个亮点项目,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动能显著增强”,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马春雷说,在示范区,“业界共治、机构法定、市场运作”的跨域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跨省域制定规划,一张蓝图管全域
示范区总规截图
6月18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的网站上,出现同一份公示文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不大,包括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2400多平方公里,因地跨三个省级行政区,参与规划制定的部门着实不少,涉及“三级八方”。
“示范区总规,是国内首个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对长三角乃至全国都有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熊健说,多部门参与,尤要强调协同性,为了统一意见,涉及规划编制的多方,共同形成广泛参与、省级统筹、充分协同的工作机制。
“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推动存量用地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内涵提升。”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介绍,总规在治理方式上强调共建共享、共担共赢,以期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和制度约束,建立标准理念统一、资源信息共享、管理执法一体、协商保障有力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翻阅总规,各项发展目标要求不低: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由现状3%左右提升至2025年3.5%,2035年要达5%;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由现在4.8亿/平方公里提升至2025年8亿/平方公里,2035年达到15亿/平方公里。
未来5年,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将提升近70%,同时保持“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的空间感觉,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生活场景。
“通过规划,将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马春雷说,规划目前已报国务院审批,规划编制中,示范区还总结形成了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导手册,促进一体化发展规划在更大范围内实践和推广。
打破行政边界约束,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
长三角示范区掠影。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原以为公司迁出上海要跑很多部门、递交很多材料,没想到几天就办好了。”一家电子科技企业要从上海青浦迁到苏州太仓,公司负责人孙俊骅惊喜于办事便利化。企业原有纳税信用级别等资质信息、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等权益信息均得以承继,到了太仓不用“从头来过”。
企业跨省迁移曾是件难事——奔波于两地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税务和银行等多部门,手续繁琐、材料众多。去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16项支持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举措,明确规定长三角区域纳税信用级别为A级、B级的企业,因住所、经营地点在区域内跨省(市)迁移涉及变更主管税务机关的,税务机关可为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办理跨省(市)迁移手续。
作为“试验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率先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依托数据交互,纳税人向迁出地税务机关申请后,各项数据传输到迁入地税务机关”,上海市青浦区税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实现了迁出手续即时办,迁入手续“自动办”,办理时限最短缩至1个工作日。
优化企业自由迁移服务机制,是沪苏浙联合制定的《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要内容,不破行政隶属,也能打破行政边界约束,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
“科技人才及资金能不能在区域里无障碍流动,科技人员能不能无障碍使用科学设施,科技治理成果能不能无障碍流动?对科技创新十分关键。”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说。
围绕改革赋权、财政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新基建建设、管理和服务创新等,《若干措施》提出22条主要内容。“一体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高级形态,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打通要素流动‘看不见的壁垒’,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马春雷说,涉及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素流动、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合计13条,约占60%。
在政策指引下,示范区探索形成一批促进各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
针对跨省域人才资质认定标准不一,示范区出台《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修订《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等制度,推动示范区海外人才同城化服务和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最大限度破除限制人才流动的门槛。
示范区探索开展金融同城化服务,出台“金融16条”,降低金融跨域交易成本,构建金融监管合作新模式,促进金融资本流动。
何立峰对此高度肯定,也提出更高要求:通过一体化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居民体验度和获得感
长三角示范区景色。 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小女儿住在上海青浦,家在吴江黎里镇的陈凤仙老人常去小住,身患糖尿病,她每次都要在吴江的医院配好药,快吃完时,还得惦记着回去。
如今她不用犯愁了。6月,三地医保局签署《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医保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 9月,医保一卡通2.0版在示范区率先开通。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率先实现异地门诊就医免备案直接刷卡结算,参保人在示范区内异地就诊时,医保待遇与参保地一致。彼时,三地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覆盖参保人230余万。
三地门诊大病异地结算也联网成功,尿毒症门诊血透、腹透大病患者可在示范区内任何一家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就诊结算,方便就近医疗,减少等候时间,医疗资源便利共享。青浦、吴江两地还率先实现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疾病的异地结算,“增强了示范区门诊医疗保障能力,让区内慢性病、大病患者异地就医结算更便捷,像陈阿姨这样经常往返异地的很得实惠。”青浦区医保中心主任冯建珍说。
针对三地公共服务标准差异,一年来,示范区探索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用新机制,形成第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清单20项,涵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养老、交通、政务服务等八大领域。
除了“异地就医免备案,基本医疗广覆盖”,还开通跨省公交线路17条,日均服务旅客出行近万人次,票价由原来长途票10多元下降到公交票2元。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方案》出炉,示范区内7所中职学校统一开展跨区域招生宣传、统一录取手续,学分互认、中职学生可跨校选课、不同学校学习成果互通互认。
“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势相融,为示范区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陈建忠说。
发展创新经济,率先探路新发展格局
示范区内一家企业的无人生产线。 巨云鹏摄
马春雷认为,还要破解好几个难题,一是行政区划不能成为发展的障碍,二是保护和发展、生态绿色与发展不能成为一对矛盾,“我们希望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必要的要素投入基础上,依靠更有经济密度、有质量和含金量的产业,推动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创新经济。”
在这一设想下,一年来,示范区创新产业加速集聚。28项产业创新类项目重点推进: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已于9月27日全面开工,建成后预计导入3-4万名科研人才;国家重点支持的“关键战略材料”,英诺赛科氮化镓项目落户吴江汾湖高新区,一期已建成。
“相较于传统材料,氮化镓半导体材料体积更小、能耗更低,在5G通讯、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市场潜力巨大”,英诺赛科工厂运营副总经理王培仁拿起一个基于氮化镓芯片制造的快充设备,可让手机30分钟内快速充满电,还可直接给笔记本电脑当充电器,“国内有强大的市场,订单源源不断”。长三角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对于这类新材料项目有极强吸引力。
全球市场萎缩下,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重要使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间”,示范区率先“探路”。
“要进一步释放空间的力量,激发市场的力量,落实好总书记要求,推动从项目协同到政策协同,再从政策协同到共同立法,形成共同行为准则和制度性安排。”张忠伟说。
一年来,一体化制度创新的红利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示范区两区一县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逆势实现正增长;新增企业登记数量同比增长12.6%;实到外资同比增长31.8%。
“一体化制度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初心使命和核心要义”,马春雷说,示范区建设聚焦“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共性问题,进行系统性改革实践,“去特殊化”,形成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具有普遍价值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成果。“坚持把生态优势、文化底蕴转化为汇集创新业态、高端人才的活力动力,让最美生态孕育出最有活力的创新经济。”马春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