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12月09日 星期四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阐述法治特色,弘扬法治精神
资源变能源,性价比成“难绕的坎”
发布时间:2021-12-09 09:44 |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资源变能源,性价比成“难绕的坎”

  【编前】

  “双碳”目标放大了市场对清洁能源的使用需求,地热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清洁能源家族“优等生”,地热碳排放综合贡献数为煤炭的百分之一,仅比核电高一点。

  四川地热资源丰富,可利用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现有的浅层地热能资源,约可支撑夏季制冷总面积33.5亿平方米,冬季供暖总面积30亿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地热大省。但四川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不足千分之三,已开发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多数是温泉洗浴。

  地热大省为何“烧”不热市场?资源变成能源,难在哪里?记者分别从供暖制冷和发电两个开发利用维度,探访地热遇“冷”的原因。

  为了买房,成都市民小陆参与摇号一年多,终于“中奖”。她摇中的楼盘,户型、位置、价格都还不错,还有个环保节能的“卖点”:用地热能取代电能,为建筑供暖制冷。

  但她决定放弃,原因是“地热能运行服务费按平方收取,总价太贵”,并自嘲:“买得起,住不起。”这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对地热的态度——环保虽好,但便宜也很重要。

  实际上,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在成都已有约20年的时间,但对于目前在用的建筑,性价比仍是“最难绕过的坎”。

  “热”不起来的示范 使用价格偏高导致推广受限

  让小陆决定放弃的高昂运行服务费,与居高不下的成本有关。

  目前,建筑行业对地热能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地表以下200米深度范围内常年稳定在15℃-25℃的浅层地热能,通过热泵系统给建筑取热供暖或排热制冷,也被称作“地热空调”,适合有供暖制冷双重需求的地方;另一种是利用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抽取埋藏在地下1000米以下的温泉水给建筑供暖,更适合川西等温泉资源丰富、夏季无酷暑但冬季严寒的地方。

  省地矿局川勘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空调相比,“地热空调”前期投入较高,之后每年还有运行维护费用,建成后一般5年左右才能回本;而且“用得越多越划算”,更适用于商业办公等需要长期控温的场所,对民用住宅吸引力不强。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2020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介绍,成都当时配备地源热泵系统的约130万平方米、17个示范建筑项目,主要为成都东站、环球中心、成都水文队办公楼、都江堰市医疗中心等公共建筑,民用住宅较少。

  即便是商用,也离不开补贴吸引。据介绍,由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出台了针对示范项目、示范市(县)的补贴政策,成都有不少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就主要建设于这个时期。

  在康定市,对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应用的探索已延伸到集中供暖领域。但从2012年康定城市地热集中供暖项目推进工作组成立以来,9年时间,也只有新城区五分之一的居民用上了地热供暖。

  推进慢,同样与项目收费有关。负责实施该项目的四川康盛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平健注意到,当地很多人观念上仍接受不了固定收费的集中供暖,“一个小区,一半人都不用,那肯定会亏。”目前,该公司已经把住宅的取暖费控制在每年每平方米28元;同时通过公共建筑的示范项目培养居民的用暖意识,逐步有了一些改善。目前康定已提出,2025年底要基本实现城市集中供暖。

  “大”不起来的市场 四川缺少大规模使用的市场需求

  浅层地热能具有分布广泛、采集方便、不受天气干扰等优点。西南石油大学地热能研究中心主任祝效华介绍,在碳排放综合贡献数上,地热是煤炭的百分之一,只有水电的一半,“只有核能比它低点。”

  应用到城市建筑领域,“地热空调”与传统的空调相比,可节省30%-40%的能源。

  由此,地热在“双碳”大背景下被寄予厚望。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202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到2035年再翻一番的目标。

  成都东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整个东客站建筑将1700多根高强度塑料管埋到地下100米深的位置,让水在管中循环流动与土壤岩石换热。理想状态下,成都东站地源热泵在整个冬季平均开机100天,每天运行12小时,消耗总电量大约为200万度,却能输出约900万度电量的热能。如使用电锅炉,则需要消耗1000万度电。两相比较,成都东站的地源热泵系统在冬季大约可节约800万度电,折合人民币400余万元。

  “近几年,地热供暖制冷方面有较大发展,但主要在北方。比如雄安新区以地热利用为主打造‘无烟城’,全域已基本实现清洁取暖。”西南石油大学地热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杰说,环保压力下,北方的供暖用能迫切需要清洁能源替代,地热供暖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成熟,企业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是完全可以实现市场化运行的。

  但在张平健看来,北方的经验在南方无法复制。他所在的四川康盛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北方运营了10多个地热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两相对比,他发现,“北方供暖是硬通货,南方却是个性化选择,不具备大规模使用的条件。”

  “落”不下来的项目 扶持政策不充分管理权责不明晰

  地热进入南方市场,除了性价比难被市场接受外,还有一个不小的尴尬:找不到主管方。

  今年初,一家大型企业打算在成都东部新区落地一个集中式供暖制冷项目,借鉴雄安新区的模式,建设一个地热利用示范区。如果项目成立,将是四川省首个集中式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

  但与北方有专门的供暖管理部门不同,南方并没有类似的机构。加上地热集中利用在成都尚无先例,基层部门不敢接也不知道怎么接。

  拿着投资方案,企业先找到了东部新区的招商部门,得到的回复是:项目涉及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施工问题,建议与公用事务管理部门对接。第二个部门看了方案也犯愁:区域内没有相关规划,建议找战略规划部门。第三个部门更加迷茫:我们只有执行权,这项目应用需上级拍板。前后对接了半年,项目仍无进展。

  其实,成都早在2019年就出台过《成都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提出综合运用财政、投资、税收、土地、价格等政策手段,加大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但具体到个案项目,仍存在诸多瓶颈。

  祝效华表示,虽然地热供热技术已趋于成熟,但我国地热能产业扶持政策不充分,目前关于地热能财税支持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实施条款和落实细则,对优惠税率和补贴力度等激励政策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虽然项目落地面临困难,但前述企业负责人并不想放弃,他认为,双碳的背景下,地热“应该拥有一席之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四川省第一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 用心用情办实事 锐意进取开新局 全面排查整治各类燃气安全隐患 坚… 四川疾控:以下旅居史来(返)川请… 《四川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 名单来了!四川50家单位被授予“省… 注入“数字生活消费节”新元素 “2… 四川人注意!这6批次药品已暂停销…
推荐文章
山东胶东五市联手打造人社一体化示… 山东财政出台“农业保险贷”支持政… 山东公开征集新职业信息 加强技能… 全国首个评价“菜篮子”综合发展水… 上海将用15年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 浦东出台新规对接国际标准 知识产… 太子城高铁站直通冬奥赛区 北京西城创新推出“高福利”就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