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心,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简称,是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是四川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委将它写入十一届九次全会的决定;四川省政府在“科创十条”中明确“对重组后进入国家队行列的工程中心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四川省科技厅为它两度出台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发布2020-2025的建设发展规划……
什么是工程中心?四川从1992年就开始建设的这一创新平台,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它能成为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的破题之钥吗?借助省科技厅日前最新发布的《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度报告》,我们来一窥究竟。
读数
一头连接科技成果一头面向产业需求
据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楠介绍,重点实验室以基础研究、知识创新为主;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聚焦企业本身;而工程中心是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平台,它更是一个公共研发平台,面向行业共性技术需求,研发共性关键技术。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功还记得,四川的工程中心1992年就开始试点建设。其所在的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就参与了第一批试点。“我们聚焦行业里大家都需要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8月,四川已建成305个省级工程中心(含16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其中78%的工程中心依托企业建设,86%聚集在成都平原经济区,72%围绕着“5+1”现代工业体系布局。
高速高精度ADC芯片关键技术、新一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癫痫耐药新机制与防治……仅在2020年,305家工程中心就突破关键技术1680余项,比上年增长42%。共产生经济效益超2554亿元,有力支撑了四川经济发展。
陈功认为,从功能定位来说,工程中心被寄望成为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黏合剂”,一头连接科技成果,一头面向产业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对工程中心的重视再度加码。
在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及其配套文件“科创十条”中,工程中心作为高能级平台被反复提及。今年7月,时隔仅四年,省科技厅又牵头对《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陈功参与了此次修订,他说,“这块牌子含金量越来越高。”新的管理办法对工程中心规模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行业推动和产业贡献的要求更直接。
要成经济和科技的“黏合剂”
还缺一剂“猛药”
业内专家认为,近年来工程中心的发展可圈可点,但部分数据仍有隐忧。
从分布来看,成都“一枝独秀”是长期以来的问题。全省工程中心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占比达86%,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只有少量甚至缺乏工程中心。针对川粮油、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等“10+3”现代农业体系及金融服务、医疗康养服务等“4+6”现代服务业体系,现有工程中心的支撑严重不足。
王楠认为,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改善全省工程中心分布和结构。而质量不够高、对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陈功说,我省的工程中心分为企业类和公益类,前者依托科技型企业建设,占比达到78%;后者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来建设。对占比近八成的企业类工程中心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工程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部分依托企业对工程中心的认识不足,仅完成了技术攻关、产品研制、专利、论文、标准等基础性指标任务,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行业培训等服务数量有限。
这样一来,工程中心对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黏合经济、科技“两张皮”的功能发挥不到最大。
“还需一剂猛药。”陈功说,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已经加强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实行开放共享服务的相关要求。他认为,“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工程中心依托企业可能还是只围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研究。”建议针对开放共享服务,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加强激励考核,引导工程中心由企业内部支撑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