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路径国内外有别,国外主要采用的是单车智能系统,而我国则强调车路协同
●车路协同是由车和路组成一个动态的相互协调的感知计算网络,即“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脑”
●全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加速起跑、全力奔跑、积极竞跑”的态势
8月30日,首届全国智能驾驶(四川赛区)测试赛上,一辆自动驾驶L4级别的车辆,以让人“不动手指”的操作体验,展示了一辆车的智慧程度。
智能驾驶,近期频频成为热词。面对这一热门新生事物,有人跃跃欲试,有人敬而远之,前不久发生的几起尚未有明确定论的交通事故,也把智能驾驶推向风口浪尖。
人们不禁要问,智能驾驶,靠谱吗?
离“聪明车”还有多远?
按下自动驾驶按钮,松开刹车,车辆自动起步,转弯、超车、调头……前方道路突然跑出一个“人”,车辆随即紧急刹车。
“这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车辆研制方、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副教授孔令安说,这辆自动驾驶L4级别的测试车辆,能在工业园区等特定场景下,实现人在方向盘前“不动一根手指”,司机的角色变成“安全员”。
目前,自动驾驶分为L0到L5六个级别,其智能化程度依次提高,“目前路上跑的量产车型,都是L2或者L3级别的,也就是辅助驾驶。”孔令安说。
那么,L4级别的自动驾驶就能保证100%安全吗?“从理论和技术上来说,它是足够安全的。”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院长彭忆强特别强调,保证安全的前提,是在“特定场景”之下。
此次四川赛区的比赛中,测试车辆类的测试项目包括红绿灯识别、交叉路口左转通行、超越慢车、掉头行驶、车辆切入、障碍物识别等12个场景。“都是比较容易出交通事故的场景。”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如果说考驾照的难度是10,那么这些“聪明车”的考试难度能达到12。
“比赛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我们的算法能更加适应多种不同的场景,测试各种随机因素,让系统不断优化。”孔令安说。
不一样的中国技术路径
在自动驾驶这个领域,中国和世界“玩家”的起跑线,可以说相距并不遥远。
领头羊百度,自2017年发布自动驾驶平台Apollo至今,历经数次迭代,从单车技术路线,到面向车端、路端融合V2X的体系,已形成完整的自动驾驶开放方案。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技术路径其实是不同的。”彭忆强分析,国外主要采用的是单车智能系统,而我国则强调车路协同。
车路协同,即“智慧的路”。除了车辆本身的智能系统之外,还需要对道路进行改造,安装各种信号传感器,依托互联网向车辆实时反馈各种道路信息。
“比如说一个十字路口,90度的交叉,对车辆传感器来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点。而如果道路侧安装了传感装置,就能辅助车辆进行判断。”彭忆强说。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刘玮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车路协同是由车和路组成一个动态的相互协调的感知计算网络,即“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脑”。要做到“车路协同”,重要的一点是构建一个能支持车路协同的计算体系。为此,中国移动正在全国各地建立车路协同的示范区。
业内人士指出,这其中涉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面积改造,前路漫长。
目前,成都市正在龙泉驿区打造“大运会”通勤直联线C-V2X车路协同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成都大学大运村为起点,以东安湖主体育场为终点,全长13公里,打造了“车-路-云-网-图”一体化的智慧交通环境,同时结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5G网络组网部署等,实现了较完整的车路协同场景应用。
面对“风口”寻找角色定位
产业革命、技术革新的“风口”,奋力突破、集聚爆发的“前夜”,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潮头”——当天的比赛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方跃用这句话来形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位置。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产业创新热点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汽车与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等行业跨界融合呈现加速态势。”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说,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关键阶段。
面对“风口”和“潮头”,四川正在寻找自身的角色定位。
“四川省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高起点谋划产业发展,高水平建设产业项目。”方跃说,全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加速起跑、全力奔跑、积极竞跑”的态势。中国信通院、西门子、华为、腾讯等国内外领先的创新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四川。威马汽车全球研发总部和自动驾驶技术中心分别落户成都、绵阳。
截至目前,工信部先后批复了上海、浙江、京冀、重庆、长春、武汉、无锡、成都等八大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当天四川赛区的测试场“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四川试验基地”项目正是工信部批复的第8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基地项目,也是国内唯一的国际合作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项目。
不过,四川尚有短板。“可以看出,发展势头迅猛的车企,大多还是选择落户沿海地区或传统汽车产业发达的地区。”彭忆强说,成都虽有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但仍需迎头赶上。(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