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阐述法治特色,弘扬法治精神
4000多年前 他们吃粟不吃米
发布时间:2021-07-26 09:24 | 来源:四川日报


  乌东德库区大劈山墓地墓葬分布。

  河头地遗址公众开放日活动现场。

  新闻背景

  四川规模最大的考古项目

  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文物保护项目自2017年启动后,于去年已全部结束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这不仅是继三峡大坝建设后全国最大的库区考古项目,也是我省规模最大的考古项目。整个田野考古发掘面积达13.48万平方米,发现遗迹5600多个;出土小件器物7322件(组),小件外的文物标本约8290件(组),陶、瓷器残件数以万计。

  7月20日,《四川日报》发布了白鹤滩库区考古发掘成果,引发公众关注。在金沙江下游水电规划四级开发中,乌东德水电站位于白鹤滩水电站上游,也是这四级水电站中最上游阶梯的水电站,在这里,同样有丰富的考古成果发现。

  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一系列田野考古成果,都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位于横断山脉南部的金沙江中下游区域已有人类聚集繁衍,并先后延续了约2000年。通过研究分析,基本能揭示出这一区域早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形态。

  发现600余座石棺墓葬

  将在川石棺葬出现时间提前了1500年

  乌东德库区考古四川段,主要涉及凉山州会东、会理2个县和攀枝花市盐边县。201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州博物馆、会理文管所等单位对该区域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在猴子洞、马鞍桥、大劈山等古代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考古成果。

  首先,是发现了600多座石棺墓葬,主要分布在会理县县域内。

  石棺墓葬此前在四川乃至西南许多地方都曾有发现,为何此次发现十分重要?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所所长、乌东德项目主要负责人刘化石介绍,一方面,从数量上看,600余座,这是西南地区发现石棺葬数量最多的单个考古项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采用碳14等手段测定发现,这些石棺葬比以往四川所发现的石棺葬的时间提前了1500年以上,是目前全省大规模发现的最早的石棺葬。“过去发现的石棺葬年代主要是战国时期至汉代,而此次则将其出现时间提前到了新石器晚期,距今4000年以前。”刘化石说,这个发现,对于探索石棺葬这种葬俗的起源,有着非常重大的突破。

  此次发现的石棺葬,与四川其他地区所发现的石棺葬的形制大体上相似,也有少数比较特殊的墓葬形式,比如有不少是三四个或者五六个墓葬小范围集中分布的“组团式安葬”,其中还发现了多座合葬墓。有一座合葬墓,根据人体骨骼学研究判断,分别为一男一女,男性30多岁,女性10多岁,判断为夫妻合葬墓。“这些说明,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以家族或者家庭为基本单位稳定的社会组织形态。”刘化石说。

  刘化石告诉记者,在乌东德库区考古时,对大劈山墓地首次采取了整体揭露的方法,整个发掘面积达到4000余平方米,发现石棺葬200余座。

  大劈山位于金沙江支流城河河畔,北为陡坎,南与小营盘山石棺墓葬群相连。大劈山上的墓葬多为东北朝向,逝者头朝山坡高处,脚向城河。“通过对墓地的整体揭露,可以弄清楚当时古人对于石棺葬墓地的规划、布局和埋葬习俗等。”刘化石说,通过墓葬形制、大小、分布以及随葬品等可以判断,当时的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阶级分化,但分化不算太悬殊。

  提取400余具人体骨骼

  DNA分析与青藏高原人群有关联

  让考古人员兴奋的是,除了600余座石棺墓葬,还发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400多具人体骨骼。“在南方,由于潮湿、地下水丰富等原因,人体骨骼不易保存。这次发现如此大批量保存完好的人体骨骼,实属难得。”刘化石解释。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多学科合作下,人体骨骼可以揭示出不少秘密。在乌东德库区考古中,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吉林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积极开展了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收获。

  刘化石介绍,针对发现的人体骨骼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目前已有不少成果逐渐显现。“这些人体骨骼,大部分年龄都在30岁至40岁之间,说明这是当时的人均寿命。”刘化石说,同时,通过骨骼同位素研究、动植物考古研究,揭示出当时人群的食性为杂食,食物以农作物素食为主,兼具牛、猪、羊等动物肉食。“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以稳定的农业种植为主,兼具狩猎、捕鱼的生业形态。”

  不过,特殊的是,过去发现的农作物以南方较常见的水稻为主,而这个区域的古人们主要种植农作物却是在北方更为常见的粟,这是一种旱作植物,与水稻种植非常不同。“粟的种子从哪里来,他们又从哪里掌握粟的种植方法?涉及的区域气候与自然环境、种业和生产技术、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或人群迁徙等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刘化石说,而要解答这些问题,需等待下一步的研究。

  同时,研究团队还在这批人体骨骼中,提取到了非常珍贵的DNA样本,通过比对发现,这些DNA样本与青藏高原人群有很大关联性。“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或许就可以弄清楚当时的人们究竟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这样的重要议题。”

  考古人员还在这批人体骨骼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葬俗——割肢葬。有一些人体骨骼,头部被割下放到胸部位置,也有一些人骨上发现石质箭镞,箭镞深深扎进骨头里,最多的一具人骨上发现了21个箭镞。考古人员判断,在当时,部落间可能为了争夺资源等原因发生过激烈的冲突,这些人群个体正是在冲突中死亡,被近距离射杀。

  还原4000年前古人生活立体图景

  揭示横断山脉早期社会形态

  在乌东德库区考古大规模启动之前,考古人员就对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完成了库区地形测绘、库区文物点复查、普探工作。“当时,我们就预感到,这里应该会有丰富的发现。”刘化石说,经过几年的田野考古工作,如今乌东德库区的考古成果,比当初的预想更为丰富,已经能基本还原出当时古人社会生活的一幅图景,基本揭示出横断山脉这一区域早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形态。

  金沙江中下游区域上接青藏高原,下通云贵高原,这里大部分都是高山峡谷,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天然的民族迁徙通道。在这个区域,考古人员发掘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铜器、铁器、骨器、贝器等各类文物,发现了灰坑、水沟、房址、窑址、灶等各种遗迹,其中会理猴子洞遗址,还发现了最厚超过1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堆积,说明在这里,古人群生活的时代跨度非常大。

  据了解,根据测定,这一区域遗迹从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前后延续约2000年。基于此,刘化石用了几个关键词来总结这幅图景:稳定的定居生活,以农业种植为主,具有一定的阶级分化,出现了类似家族、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态,在这里的文化形态具有非常强的区域特征,但同时也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古代人群有着一定联系。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金沙江流域——远离黄河流域的地方,一群人已在此生存繁衍,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学说再添证据。

  链接

  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有三维坐标

  作为全省最大规模的考古项目,乌东德库区田野考古十分注重公共考古的探索,率先积极探索全面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面提取考古对象及周边环境地理空间的数据信息。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有三维坐标,通过数据系统探索复原乌东德库区考古项目的遗址分布形态和各种古代信息。

  “接下来我们将推进在会理建设在攀西地区的首个考古工作站,开展田野资料整理、文物

  修复和研究等,并且向社会公众展示考古成果、有效利用文物与公众进行积极互动。”刘化石说,随着后续实验室研究等工作推进,预计接下来3-5年,还将有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可以进一步解答大家所关注的众多问题,包括金沙江中游地区

  文化遗存的分布、聚落结构的研究、横断山脉走廊民族迁徙与融合等。(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梦琳 考古图片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政策“工具箱”助推高质量发展 打造近20个子平台 川渝共建“智慧… 激励川企跨越发展 最高一次性奖100… 100道省级代表性天府旅游美食出炉 养路工人见证川藏公路几十年变迁 四川中医药人为体育健儿征战奥运保… 包茂高速万源至达州方向明月江大桥… 四川12-17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时间…
推荐文章
甘肃:前六个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9… 河北: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三年翻一… 河南:全力做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 江苏省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浙江推进山区26县开放平台共建发展 河北省规范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 海南省全面建设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 贵州设立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