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正在对种子进行化验分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 摄(资料图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试验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对秧苗进行病虫害防治。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资料图片)
三问﹃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的“肠梗阻”是一个不容忽略而又尴尬的问题。四川八成以上科研资源聚集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他们并不直面市场;直面市场的企业,规模小、科研能力差。两者的脱节,让手握技术的“卖方”与联动市场的“买方”之间信息越发不对称,进而形成了科研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各唱各的调”的窘况。
究竟谁来担当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红娘”?谁来担任把技术“青果子”“催熟”的“实验田”?或许,一些思路和做法能够提供借鉴。
交易有平台
扩繁者为何“知音难觅”?
企业和科研单位急需“搭桥”
啥原因
一边是企业“广撒网”而几乎徒劳无功,另一边是科研单位的“守株待兔”
咋应对
可参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碳排放交易平台等,搭建“川种”的“婚恋中介机构”
“和我们当时一样,到处找技术、找产品。”5月9日,接到一位同行的咨询电话后,四川鼎盛和袖种业公司董事长周丹感叹,企业和技术研发单位实在是“熟悉的陌生人”。
“田租好了,人手也招齐了,就是没技术也没产品。”这是十多年前周丹创业时遇到的窘境。这种窘境延续到了当下。4月底至5月初,记者电话咨询了十多家川内种业企业,发现“找米下锅”是不少育制种企业的常态。
一边是企业“广撒网”而大部分时间徒劳无功,另一边是科研单位的“守株待兔”。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蒋俊说,科研人员和单位耗费不起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做新品种的市场推广,“最多在网上填个新品种特性表,就算是宣传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除了玉米、水稻等大宗品种外,其余农作物技术研发后往往“沉睡”。“有些研究领域‘冷门’的科研单位,只能自己去找市场。”省农科院经作所副所长叶鹏盛感慨,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人员,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只能“靠人脉”。
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桥梁为何断了?统计显示,四川农作物科研育种的材料、人才、资金,80%以上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把技术变成产品的种子扩繁环节,则主要由种业企业来负责。但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科研单位原有的平台企业要么移交,要么关门,科研单位走向市场的路径越走越窄。
“除了少部分科研单位和规模大一点的企业有战略合作外,其余的都是‘熟客’点对点联系。”省种子站副站长梁南山说,导致扩繁权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眼下没有合格的“红娘”。
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说,扩繁权的交易涉及价值和风险评估、价格谈判、配套服务等一系列复杂程序,单靠科研单位和企业“自由恋爱”很难完成。而此前充当“红娘”的是中国农科院搭建的扩繁权交易平台,但要求研发单位先付“中介费”等做法,让科研机构望而却步。至于四川省级区域性扩繁权交易平台,目前则是一片空白。
如何搭建一个平台,让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自由恋爱”?
“可以单独搞一个省级平台,也可以联合邻近省份共建区域性平台。”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可以参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碳排放交易平台等,搭建“川种”的“婚恋中介机构”。
在具体运行上,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刘卫国说,交易平台应该具备独立的、科学的品种权价值评估体系,且以价格竞拍的方式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
需求要清楚
市场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技术“青果子”亟待催熟
啥原因
由于自身规模偏小,部分种业企业在转化成果时,并不能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咋应对
建议组建省级种业市场研究和分析机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一季度的数据好久出来?”5月6日一大早,魏杰就开始联系饿了么、美团和国内大中城市餐饮协会负责人。这位绵阳市全兴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要找的,是今年一季度各地辣椒及其他蔬菜的消费数据。
搜集各地蔬菜及辣椒消费数据,是魏杰30年的习惯。而且这在全兴种业内部,一直被称之为“一号工程”。“因为我们要从中找到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为下一步转化推出产品提供依据。”魏杰道出的是全兴种业稳居全国蔬菜制种企业十强的“密码”。
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全兴种业,启动资金不到5万元。之所以能够一路逆袭,靠的正是30余年来坚持“面向市场需求搞转化”。“决定购买、转化任何技术之前,都需要最近五年的消费数据变化和未来市场预期。”全兴种业良种推广中心工作人员魏庆德说。
但在四川,全兴种业只是个案。记者随机走访了30余家育制种企业,真正为成果转化做过专门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只有三家。不少企业负责人说,即便自己直面市场,在向科研单位购买技术、组织成果转化时,也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究其原因,是部分种业企业自身规模偏小、科研能力不足,必须委托科研单位或龙头企业来转化,“这样就要优先考虑难易程度和成本。而且不少企业连基本的技术及品种鉴定能力都不够,无法判断质量。”四川科乐油菜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研究员左上岐坦言,不少企业在转化成果时,并不能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改变)需要企业、科研单位和政府一起来完成。”省委农办负责人认为,在科研资源集中在科研单位、现有育制种企业规模偏弱的大背景下,唯有政府部门主动作为,为种业全产业链补上“市场”这一课。
首先是要组建省级种业市场研究和分析机构。“掌握市场的前提是掌握信息,分析趋势。”魏杰说,这个机构不一定非要官方设立,但政府一定要为企业和科研单位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其次,是要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和载体。长期关注科研成果转化的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铭慎说,想要把技术的“青果子”“催熟”,实现产品化,必须要有一块设施完备、各类要素齐全的“试验田”。而这个“试验田”,只能由龙头企业或者政府提供,且必须要面向种业研发和推广的各个主体来开放。
“目前看来,只有先等现代种业园区具备这个条件。”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处长杨春国介绍,去年以来,围绕四川十大特色产业,我省已累计布局、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种业园区11个,“现在还在建设阶段,相关成果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王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