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四川春耕迎来用水高峰期,保春灌就是保粮食安全、就是保民生。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4月底,四川省总蓄水量78亿立方米,计划栽插水稻面积2800多万亩,用水量约为57亿立方米,工程运行正常、水量囤蓄充分。与此同时,攀西等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蓄水不足的问题,目前相关地区已通过科学调度、增加降雨等措施,积极落实增蓄保供,为大春抗旱保栽备足水源。
保障灌溉用水的同时,四川也正在建设节水型农业示范区和节水型灌区。2021年1月1日,四川省正式施行《四川省节约用水办法》中提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作物种植结构,加强农业灌溉管理,发展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方式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提高输配水效率和调度水平。
在农业灌溉节水上,四川都做了哪些工作?5月12日,记者走访多个灌区,带你揭秘。
一亩田可育100多亩田所需秧苗
机械化育秧用水量节约四分之三左右
5月12日,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玉龙村,成都市新津绿川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基地里,涓涓清流经过外江支渠的羊头堰引水,保证了当前育秧所需的充沛水源。
“我们现在是机械化育秧,相比传统育秧方法,好处太多了。”合作社社长凃成元告诉记者,机械育秧除了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其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水资源。凃成元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用水主要集中在四五月份,“现在灌一亩地用的水可以育一百多亩田所需的秧苗,以前灌一亩田的水最多能育30多亩田所需的秧苗,用水节约量在四分之三左右。”
成都市新津绿川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现有育秧面积约300亩,其所育秧苗不仅自用,而且还会销售给周边很多种粮大户。因此,保障合作社用水所需,十分重要。“每年春灌期间,来自灌区供水服务队和地方水务部门都会主动来到合作社,了解本年度的用水需求。”四川省都江堰外江管理处供水科副科长张旭介绍。
据了解,成都市新津绿川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育秧基地所在的新津区属于都江堰外江灌区。外江灌区地处成都平原的西部,幅员面积1316平方公里,辖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新津区、双流区、温江区七个县(市、区)的部分地区,灌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蔬菜,有效灌面为122.99万亩。
今年春节刚过,四川省都江堰外江管理处就提前组织力量对输水渠道及渠系建筑物进行全面排查,及时进行隐患整改,确保渠道输水畅通。春灌期间,以春灌供水服务为主,密切关注下游墒情和旱情发展,充分运用工程调度手段和能力,统筹调度水资源。
“在灌区可调配水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我们通过采取渠系轮灌、错峰用水、重点突灌等措施,利用‘短时、大流量、错峰错时’引水灌溉方式,保障春灌用水。”张旭介绍,当前外江灌区已全面完成11万亩育秧用水,栽秧泡田进度达30%,灌区春灌用水工作井然有序。
信息化计量设施助力
农业用水从15.17亿立方米降至12.14亿立方米
“传统水闸要人工操作,开闸、关闸速度都很慢。现在,像开闸、关闸等一系列操作都可以在手机上进行一键操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龙泉管理站职工周启国点开手机中的一款APP操作了起来。他在手机上点击开闸按键,只听渠底传来轰隆的水声,渠道中的灌溉用水顺着地下铺设的管道流入了田间地头。
手机APP智能操作水闸开关
“我们整个东风渠灌区一共分水制口有877个,像这样用智慧水利集成阀井系统建设的断面制口已经普及了130处,它主要是对渠道水资源的自动监测、计量。”
智慧水利集成阀井系统
东风渠管理处龙泉管理站站长骆川江向记者介绍,该套设施是智慧水利集成阀井系统,通过实施计量设施改造,可有效解决渠系末端分水设施调水的及时性、计量准确性等问题,解决了上游灌区大水漫灌,水量浪费严重,而下游无水可灌的局面。总体上,提升了全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像以前,一个职员就需要管30多个分水制口,需要到每个口子上人工放水,就根本控制不了投放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便提高了用水统计精度,能够科学掌握不同作物、不同用水户在不同时段的用水需求,为精准调配水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老实传统水闸(左)智慧水利集成阀井系统(右)
据了解,东风渠灌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是全国特大型灌区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区直灌面积291.72万亩,控灌面积达862.90万亩,占都江堰设计灌面的57.5 %;灌区内有干渠16条,总长816公里;主要承担着向成都、眉山两市十九个县(市)区和天府新区输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以及向龙泉山、黑龙滩两大水库灌区输水的任务。
东风渠东干渠水流流进农渠内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东风渠灌区用水结构、种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增长较快,经济作物比重增大,而水资源总量没变。”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供水管理科科长周伍光表示,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节水就成了关键。近两年来,依靠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从2015年至2020年,东风渠灌区的农业用水消耗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已从2015年的15.17亿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12.14亿立方米,而节约出来的水,基本满足了灌区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
分类供水 科学管水
确保每1立方米水用到实处
5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境内的玉溪河灌区引水枢纽大坝。据了解,玉溪河灌区是四川省大型灌区之一,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岷江、青衣江之间的浅丘台地,地跨成都、雅安两市,幅员面积1748平方千米,玉溪河引水工程于1969年11月动工修建,1978年1月通水受益,该工程取水枢纽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境内的青衣江支流玉溪河上,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054平方千米,设计引水流量34立方米/秒。灌溉邛崃、蒲江、名山、芦山四县(市、区),设计灌面86.64万亩,现有效灌面68.39万亩。
雅安市庐山县境内的玉溪河引水枢纽
“近年来,玉溪河灌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通过科学管理,精准调度,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四川省玉溪河管理局总工程师彭朝军介绍,节约用水是一直在做的工作,在玉溪河灌区部分地区水稻种植已经采用了旱育秧的方式,“育秧后我们采取需水量很小的方式栽秧,这种方式需水量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用水量。经济作物,采用微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用水量大大的节约了。”
“其实以前在灌溉用水上,田间地头常常会出现大水漫灌的现象,但是在我们实行了计划用水加定额管理后,大水漫灌的现象已经基本没有。”四川省玉溪河灌区供水服务中心主任何凤萍告诉记者,近年来,玉溪河灌区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相关要求,科学编制用水计划,根据灌区种植结构、用水需求等特点,实行“分渠系、分地点、分时段”配水。同时,玉溪河灌区推行合同供水、计量用水、计量收费。农业用水实行“面积-水费-水量”三统一原则进行配水。“打个比方吧,以前1亩田所耗的水量,现在可以灌溉近两亩农田,说明老百姓的节水意识增强了”。
“灌区地方政府对节水工作也有一些措施,比如,将计量设施放在田间地头,超出用水量后需要补缴高额水费,但当你用水指标还有结余时,则会有一些奖励机制。”何凤萍告诉记者,目前,这样的方式当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
从19岁到玉溪河灌区工作到现在已经过去20余年,何凤萍见证了农业水价政策的变化,也见证了节水理念在老百姓的意识里慢慢扎根。在她看来,这得益于节水用水知识的不断宣传,节水技术的推广,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水周的一些活动宣传。她表示,希望节水意识能够存在每个人的意识里,这样,我们的水资源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封面新闻记者 柴枫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