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成都航院”)内,“2020年成飞新员工专项赋能培训班”举行首期班结业典礼。100多名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经过为期一个半月的精准培训,将走上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公司”)的岗位。
两个月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经信厅和省科技厅公布了“2020年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立项建设名单,成都航院和成飞公司共同申报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项目榜上有名。
首批立项建设15个、每年支持资金2.5亿元,我省首次跨部门联合实施的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立项项目力争建成产教融合样板标杆。
四部门联合 打破产教研壁垒
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力争2020-2025年分3批打造50个“全省示范、国内一流”的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在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宋亚兰看来,作为面向“十四五”启动实施的省级重大建设项目,产教融合项目由多部门深度合作,从省级层面作出示范,打破产教研部门壁垒,形成推进合力。
相关部门对项目给予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该项目持续实施6年,每两年为一个周期,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5亿元对入选项目学校进行支持,单所学校最高可获得4000万元的经费支持;省经信厅对入选企业按照每个项目不高于1000万元给予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改造专项补助;对入选综合类项目中的科研和成果转化内容,省科技厅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优先予以支持。2020-2025年,预计省级财政投入资金将达20亿元。
记者了解到,全省共有56所学校联合56家企业提交了项目申报材料,其中人才培养类项目21个、综合类项目35个,最终遴选产生15个项目,淘汰率达73%。15个产教融合项目中,电子信息产业5个、装备制造产业4个、能源化工产业2个、食品饮料产业2个、先进材料产业1个、数字经济产业1个,实现“5+1”现代工业体系全覆盖。
推动“双类型” 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双类型”示范是项目实施的一大创新。产教融合项目分为人才培养类和综合类,由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共同建设、共享成果,人才培养类项目重点解决四川支柱产业人才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综合类项目在人才培养基础上增加对关键技术、重要工艺的突破创新。
“我们的项目既区别于其他侧重于科研创新的‘综合化’项目,又区别于偏重于工业化技术革新的企业技改项目,而是定位于专业群人才培养主战场。”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韦泽训介绍,学校与四川公众项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共建的“5G+AIoT智慧应用产业学院”项目,将致力于双主体育人“培养+就业”,聚焦实训基地“教学+实践”。
综合类项目,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和宜宾丝丽雅集团共同建设的纤维先进材料产教融合项目为例,该项目瞄准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材料等高新技术,将围绕企业急需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发,建立校企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机制。
实施“双主体” 形成校企合作共同体
成都工业学院校园内有家生产性教学工厂,门口挂着“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除了常规的生产研发以外,这里还可以进行工程教学和培训展示,方便学生实验实习。
2017年,成都工业学院与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成工富创,学校资产公司控股51%,形成“股权共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基于前期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我们和鸿富锦联合申报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此次能够立项,应当说是水到渠成。”成都工业学院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处处长黄晓燕认为,由政府层面主导,给企业有力支持,能够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不热学校热的老问题。
此次实施产教融合项目,创新实施“双主体”建设,确立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体”理念,贯穿项目申报、建设、评价、运营全过程。财政部门分别安排教育资金奖励入选学校、安排产业资金奖励入选企业,有效解决校企合作对企业吸引力不够、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四部门共同实施产教融合项目,不仅增强了教育界的积极性,更是调动了产业界的积极性。”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建超说,希望能够让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实现“深融合、真合作”。成都航院也迅速行动起来。在成飞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学校已与新都区达成协议,共建航空产教园区。(四川日报记者江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