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全国不少城市遭遇了雾和霾和双重来袭,成都也在12月21日起出现了今年入冬以来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的污染过程,12月26日傍晚甚至开始出现重度污染。这一轮的重污染为何如此来势汹汹?“元凶”到底是谁?空气质量何时才能好转?12月27日,记者就此专访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张远航院士。
雾霾为啥来势汹汹?
扩散条件极差,全省区域连片污染加重
张远航院士关注到,11月18日以来的良好态势之所以不能持续,冬季四川盆地静稳天气频发是非常关键的原因。12月16日,省市专家联合会商的结果显示,本次污染过程预计持续时间较长,长时间的累积污染叠加区域污染贡献,有中度及以上污染风险。
19日,成都市及周边城市陆续启动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成都市争取了19-20及22日三个达标天。“但从23日起,四川盆地气象条件持续转差,形成区域污染态势,共有13个城市出现污染。”张远航院士介绍,同期,全国大部地区华北、汾渭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现污染连片态势。
事实上,从12月26日开始,成都市及周边区域边界层下压至250m左右,垂直和水平扩散条件极差,全省区域连片污染加重了传输影响。
“元凶”到底是谁?
气象形势极端不利
气态前体物浓度高
12月27日,不少市民发现成都被浓雾所笼罩,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张远航院士介绍道,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腹地,历年进入秋冬后,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在盆地内堆积,相对湿度较高,多云雾天,逆温层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导致大气层结多处于稳定状态,边界层高度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污染呈多发态势。极端静稳、高湿、低边界层条件,是本次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
除了气象形势极端不利外,本轮污染过程的成因是什么?结合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观测数据分析,张远航院士认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前体物浓度高,二次转化速率较快,是本轮区域污染过程的成因。
有何应对策略?
加大污染源管控力度
区域协同减排需“双管齐下”
在预警升级后,成都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全面落实相关减排措施,加强巡查检查和监督帮扶,尽最大努力降低污染物浓度,减轻重污染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预计29日成都市空气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本次污染过程结束。
“成都市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工地扬尘、移动源、社会生活源等污染源的管控力度,严格落实应急管控措施,压实责任,同时联合成都平原区域协同减排,减缓污染累积速率,尽最大努力降低污染峰值浓度。”张远航院士说。(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