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正式向社会公布。《建议》共8个部分、33条,1.6万余字,涵盖了四川省“十四五”区域经济布局和各领域的重大部署。
四川未来往哪儿走?如何走好这条路?我们找出其中高频词。
178次“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建议》中,“发展”出现了178次。
为什么发展如此重要?因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一方面,四川是经济和人口大省,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勇担使命、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解决。特别是,《建议》中提出了“四个高于全国”的相对目标,需要靠发展来实现。
“十三五”时期,四川探索了一条落实中央要求、顺应时代大势、具有四川特点的发展路子。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的四川,需要怎样的发展目标,要走怎样的发展路径?答案都在178个“发展”中。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各领域的部署中,发展始终是总方向。引导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搭配着理念、格局、路径,意味着发展始终是总基调。
82次“经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担纲主角
《建议》中,“经济”出现了82次。
四川省设定的“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中,经济目标位列首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建设都需要经济来支撑。经济必然是四川“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角。
未来五年,四川经济发展要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作为国内经济“第四极”,还要经略西部,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
看重点,四川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县域经济强县……
看亮点,四川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把目光瞄准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制高点,是四川具备比较优势,有望“换道超车”的赛道。
63次“创新”
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
“创新”不仅在《建议》中出现60余次,还在当中有专章部署。
一方面,科技“卡脖子”现象在各领域仍然存在。四川作为科技大省,有责任、有条件为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进行了专章部署。而四川面临的具体实际,是探索如何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建议》提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省科技厅厅长刘东介绍,四川省将集中优势力量,着眼国家重大需求,从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多个方向推进天府实验室建设。
总的来说,“十四五”时期,改革创新将成为四川发展的根本动力。
30次“开放”
构建新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自我小循环。高频出现的“开放”就是强烈信号。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它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带来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加快重塑,将使四川发展的战略位势更加凸显。四川不仅不能封闭,还要打造成为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对内,巩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推动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多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外,四川还要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梁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