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成都市温江区三医创新中心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配置检测液,该中心研发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即将推向市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树 摄(资料图片)
守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的四川答卷·智
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幕后·
如何让防控工作科学有效?精准施策很关键。2月6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与部署,四川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将全省分为四类地区:无现症病例区、散发病例区、社区暴发区和局部流行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分区分类防控策略,这也成为四川疫情防控中的“关键一招”。
这“关键一招”的背后,有哪些现实考量?它的实施,又给全省疫情防控带来了哪些变化?11月11日,记者采访了省疾病防控专家组组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主任医师祝小平。
专家组“临危受命”
深入研判后确立“分区分类防控”策略
“之所以较早采取分区分类防控举措,得益于3个关键点。”祝小平告诉记者,此前,四川及时启动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一级响应,采取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控人群聚集等举措。1月25日之后,发病数量逐渐下降,防止了疫情在社区传播,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四川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还有82个县(市、区)没有报告确诊病例,“如果防控措施采取‘一刀切’,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等的生产和供应势必会受到影响。”
四川疫情的走向到底是什么趋势?如何既能防控好疫情,又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尽量少地影响人民生活?必须改变应对策略。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将这个重任交给了专家组。
根据疫情进行深入研判后,“分区分类防控”的想法,同时跃上多位专家心头。但要实施分区分类防控,当时并无合适的经验可循。专家组对现有疫情和全国疫情进行分析和深入研判,确定分区分类防控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必要的。随后,专家们又调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与资料,反复推敲论证,通宵达旦测算数据,最终出炉分区分类防控标准。“每类地区怎么防控,都给出了具体策略和措施,确保分区措施衔接。”祝小平说。2月3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我省召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会,根据全省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疫情防治工作从全省实施统一防控策略到分区域分轻重防控策略分类实施转变。
不断更新和调整
更精确地指导全省疫情防控工作
2月6日,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分区分类防控策略”,以市(州)为单元,根据疫情状况分为无现症病例区、散发病例区、社区暴发区和局部流行区等四类地区,科学实施分区分类防控措施。2月14日,又出台防控工作指南,从医疗救治、交通卫生检疫、人员排查和人群聚集限制、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应急物资保障、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市场供应和监管8个方面提出100条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完善了四川此前的分区分类防控策略。其中,无现症病例区增加了信息告知,社区暴发区增加了组织动员、疫点封锁,局部流行区增加了疫点和疫区封锁等方面内容。
“这些指标,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此后印发《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分区分类防控标准非常接近。”祝小平说,我省随后也与国家的标准进行了有机衔接。根据分区标准,结合疫情实际情况和可能的发展态势,依据疫情严重程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将无现症病例区对应为低风险区,将散发病例区对应为中风险区,将社区暴发区和局部流行区对应为高风险区。“随后我省的分区分级防控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每一次变化,都是为了更精确地指导全省的防控工作。”
在祝小平看来,根据疫情的轻重实行差异化的防控措施,一方面使防控更精准、科学和有效,另一方面让疫情对社会和经济的冲击降到最小。“分区分级防控策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在的防控也一直按照这种思路在推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