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省委书记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分别前往部分学校看望慰问教师,感谢他们为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彭清华首先来到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看望正在工作的裴向军、侯明才教授,向他们和全校教师送去节日的问候。
9月10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到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看望著名温病学家张之文教授。
9月10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到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看望正在工作的侯明才(左一)教授,听取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及人才培养等情况介绍。
随后,前往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博物馆、西南特色中药资源重点实验室,看望著名温病学家张之文教授、中药药理学家曾南教授,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建设等情况。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专家教授,了解他们取得的卓越成绩。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之文教授
8旬高龄白衣执甲 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83岁的张之文1957年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师承蜀中名医李斯炽、吴棹仙等人。1963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57年来其致力于温病研究,首次系统研究温疫学说,他关于温疫学派的研究成果已被纳入“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对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之文作为核心成员创建中华中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并任顾问。系统研究温疫学说,多次将温病、温疫理论与传染病结合,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做出了贡献。今年抗疫期间,8旬高龄的他作为“新冠疫情”防治指导专家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线,带领自己的团队运用温病学理论开展新冠病毒预防治疗。
为发展和培养温病学学术人才,张之文很早就在全国主办温病师资班,并为全军温病学习班、全国急症学习班主讲温病学,培养了一大批当今温病学学术带头人,多次应邀赴德国、瑞士、日本、法国等地讲学,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给后人,每逢教师节,都会收到众多学生发来的感谢与祝福。
曾南教授
27年独爱中药 科研从教两开花
51岁的曾南教授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药理系主任,让她走进“中药殿堂”的契机来源于幼年时随研究生命科学的父亲上山采集标本。山间的草木让她的童年丰富多彩,也让她本科、研究生学习都选择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中药药理专业。
27年的科研之路,曾南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部省级课题10项,厅局级课题13项,主要开展解表药抗炎免疫作用及名方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系统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三等奖3项,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参与中药新药研发20余项。
除了科研,她同样从教27年,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一直从事中药药理学、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编写教材及学术著作25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 40余名,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
成都理工大学
裴向军教授
科技攻关助推基建工程
助力攻克米拉山隧道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涌突水难题,解决了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枢纽区左岸深部陡倾宽缝灌浆加固难题,应用于新疆东天山隧道、拉萨贡嘎机场、中(国)哈(萨克斯坦)口岸、汶川地震治理等举世瞩目的工程……
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裴向军教授带领他的团队,运用他们的发明专利——粘度时变灌浆材料(SJP)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基建工程史上“重量级”的难题。
201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项目评价会上,由多吉、吴丰昌院士领衔,共九位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届国内领军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裴向军团队创制的粘度时变可控灌浆材料解决了速凝材料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低这一国际难题。
如今,北到吉林,南到云南,东至福建,西至西藏,SJP系列材料已在全国16个省区、120余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2013年成果获第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并陆续编入多个国家规范和工法。
十余年来,成果先后在40余家大型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SJP技术工程新增产值21亿元,实现利润4.6亿元;节约水泥约90万吨。
侯明才教授
致力于古地理重建,造福油气勘探
侯明才教授现领衔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古地理重建及资源勘探”团队,长期致力于古地理重建和深层油气资源勘探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中心项目课题1项、973课题1项、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子题3项、中海石油海域前瞻性重大项目等校企合作项目15项。
在构造古地理重建与油气资源聚集方面,他的团队提出超大陆裂解导致的台-棚分异古地理格局和巨量有机质形成演化的耦合规律,有力指导了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深层古老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发现,相关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带领团队不断取得科技成功的同时,侯明才也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先后培养指导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已毕业(或出站)40余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他还响应学校引才政策和沉积学学科发展战略,从海外、中科院、南京大学等院校引进珠峰人才进入团队和学院,这些人才在基金申报、高水平成果发表等方面初见成效。
四川在线记者邓翔沣 张雨瑄 摄影 欧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