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川不成军”,这是中国排球圈的一句老话。说它“老”,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川将在中国女排队伍中从未“缺席”——从“五连冠”辉煌时期的张蓉芳、朱玲、梁艳和巫丹,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的陈静,中国女排经历的每一个巅峰时期,都有川将影子。在此之后,四川女排再没有涌现出跻身“排球世界三大赛”的国手,这个空白直到2015年女排世界杯才由张晓雅打破……
一场大逆转 埋下想当国手的种子
张晓雅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因为个子高,小学四年级被体校教练选中,正式和排球结缘。她在城北体育馆练排球,江湖传言她爱动脑筋、抗练、能吃苦,而用她的话来说,“有缘走上运动员这条路,除了身高是父母给的,其他都是靠自己努力和奋斗得来的。”
体校的训练让她慢慢爱上了排球运动,而一颗懵懂的种子被埋下,则要追溯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那个夏天。
2004年8月29日凌晨,不少国人都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奥运会中国女排和俄罗斯女排的决赛。前两局,俄罗斯队进攻打得十分顺畅,完全压制住了中国队,很快以2比0领先。谁也没想到,排球史上最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此到来,中国女排“置之死地而后生”,随着主攻手张越红最后一记重扣拿下比赛,女排姑娘们哭了,无数国人在那个夜晚留下兴奋的呐喊……
那个夜晚,12岁的张晓雅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了整场比赛,她被中国女排的逆转感动,兴奋的喊叫和激动的泪水之后,一颗种子悄悄在她心中埋下:“心里许下要进入中国女排这个光荣集体的愿望。”
队友一次扑救 让她坚定了排球之路
一边练球一边上学,张晓雅在业余训练中慢慢成长,而让她坚定排球之路的,则是一位校队队友飞身救球。
上初二时,张晓雅参加了全省中学生比赛,那时比赛条件比较差,她清楚的记得,当时队友为了救球,下巴被地板上的钉子戳破了,满脸是血。
赛后,张晓雅和队友都纳闷和震惊地问这位受伤的队友,“明明看到地板上有钉子,为什么还要去救这个球呢?”这位队友淡淡地说,“因为球要落地了。”这个简单直白的回答,让张晓雅一生难忘,而这股飞身救球的劲头,让她真正决定选择排球这项运动、选择运动员这个职业。
2015年,中国女排从低谷中走来,来到日本世界杯赛场时,多年来不如意的国际战绩让她们不被看好。果然,小组赛中,中国队0比3负于美国队,当时感觉“像天都黑了一样”。张晓雅回忆,那时郎导把她们叫到一边说:“还没结束呢,孩子们。第二天有新的比赛、新的对手,她们不会给我们喘息机会,除了面对别无选择。要坚信只要没结束就还有机会,就不要放弃。自己觉得自己不行,就真的输了。”这句话让女排姑娘重新振作并最终夺冠,成了女排精神最好的诠释。
四川女排核心 学会永不放弃
从国家队归来,张晓雅是四川女排的绝对核心,而她面对的是年轻的新生代队友,“传帮带”自然成了她身上的重任。让张晓雅欣慰的是,当时球队无论输赢,都展现出了一股精气神。而这股精气神,在她看来是比胜负更重要的“队魂”。
之后,张晓雅去打泰国女排联赛,回国后她突然腰伤复发,“刚开始只是觉得麻,后来突然加重,自己连袜子都穿不起。”不能久站、不能久坐、不能弯腰,可以说站着坐着都在疼,每一个医生都建议她“做手术”,而这句话的后半句必定是“排球也不能再打了”。这样的答案显然让张晓雅无法接受,28岁的她还想继续职业生涯,所以她选择了痛苦的保守治疗,“就这样熬着吧。”
张晓雅作为榜样的闪光点,不仅仅是女排世界杯的冠军,而是她每一堂训练课的坚持、每一颗球的扑救,“体育不仅教会我如何去赢,同时也让我明白如何体面地输。”
永不言败、竭尽全力,说起来都很容易,只有在每一天的训练,近20年的付出,站着、坐着都痛的伤病中,才能体会到这几个字的分量。(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陈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