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前所未有地凸显了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
《决定》定下两个时间节点。到2025年,成都初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品质宜居优势充分彰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极核功能显著提升,以创新、开放、文化、制度为内核的动力机制初步形成,成为“一极两中心两地”坚实支撑。
到2035年,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建成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助推成渝地区形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
关键词:协同发展
成渝相向发展 成徳眉资同城化发展
《决定》明确提到了构建区域发展生态圈,培育若干个以成都为中心,有能力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组织生产销售的区域生态圈。
如何将合作落到实处?值得关注的是,这里谈到了“探索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配套协作利益共享机制。”
与此同时,《决定》还提到务实推动成渝相向发展。例如,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方面提到了不少具体内容,如合力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协同打造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
成徳眉资同城化发展也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积极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重大改革试点在同城化区域化先落地,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
关键词:未来城市
人城产融合共生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未来城市”,有着人类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在寸土寸金的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必须强调创新城市空间组织利用方式。《决定》从优化未来城市空间体系、强化国土空间利用管控、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四个方面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
如何优化城市空间?成都将加快推进撤县(市)设区,探索推动经济关联度高、地域相连的区(市)县共同构建区域城市。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也被写进《决定》中,成都将以TOD建设引领片区综合开发,打造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的城市功能区。
在城市空间开发方面,《决定》提到推进金青新彭一体化发展,打造“以贸促产”开放型经济发展大港区。在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方面,打破产业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边界,推动传统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发展区转型升级为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间。
此外,成渝都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成都将强化人口规模调控与引导,提升郊区新城与城市新区人口密度。
关键词:全球影响力
开发系列天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根据《决定》,成都将加快打造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互鉴高地。
来成都耍啥子?成都高起点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开发系列天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塑造“公园城市”“游天府绿道赏川西林盘”“熊猫故乡”“世界三遗”“城市之眼”“三国故里”等旅游品牌标识,推动成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不仅有耍的,还有买的。成都将搭建“买全球卖全球”网络体系,培育“成都休闲、成都消费、成都创造、成都服务”四大品牌,提升高端化多元化国际化消费供给能力。全面升级春熙路一盐市口商圈,加快建设交子公园商圈,大力提升国际空港商圈和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高起点策划空港新城临空经济商圈和成渝双城门户商圈。打造宽窄巷子等高品位步行街区。培育跨境消费、定制消费、户外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持续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引导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商务合作示范基地。
关键词:创新能力
聚焦人工智能、氢能等布局未来产业
创新、新经济、产业转型……这些不仅是《决定》中出现的高频词,也影响着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成都将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供给机制,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构建城市级、产业级、企业级新经济应用场景体系。
创新也离不开人才培育与载体的打造。成都将深化“双百工程”,完善重点培育企业和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打造“独角兽+准独角兽+种子企业”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加快新经济活力区、天府鹿溪智谷、独角兽岛等新经济企业空间载体建设。
同时,成都将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比较优势,聚焦人工智能、氢能、下一代信息通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重点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关键词:公园城市
全面提高生态容量 加速全域增绿增景
成都如何持续提升公园城市的宜居生活品质?近年来,成都持续深入推进全域增绿增景,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公园、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区等重大生态工程。
同时,成都还着力构建低碳制度体系,完善碳排放考核机制,打造“碳惠天府”特色品牌。在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方面,成都制定了低碳产业准入门槛和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物流等绿色经济产业形态,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成都还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探索建设“无废城市”,塑造绿色智慧街道空间,建设一批空中花园,垂直森林,优化“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深化绿色低碳示范单位创建。
关键词:社会治理
鼓励发展社区社会企业 塑造公园社区场景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本质上是人不断聚集的过程。作为久负盛名的“宜居生活之城”,伴随城市能级攀升、新兴社区崛起,成都该如何发力,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成都将创新塑造公园社区场景,加速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改造提升,打造社区“5分钟步行”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升级社区业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加快建设邻里中心、生活体验馆等综合服务设施,探索社区孵化、园区转化的双创机制,鼓励发展社区社会企业,营造体验消费、创新创意的公园社区产业场景。
同时,成都还将加快布局“15—10—5分钟”街区级、社区级、小区级生活服务圈,创新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品牌化、集团化发展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水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谢燃岸 罗田怡 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