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是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医疗副队长
■曾在宜宾长宁地震震后,率领快速反应小分队,完成全球首例5G+航空救援。
■在甘孜州高原肺水肿病情救援中,开创全省首例高原ECMO+军机转院,成功将心跳呼吸骤停2小时的患者救活。
■此次,随队赴鄂,他再次向我们“科普”:医学救援应急处置,是一门基于医学专业知识的管理学问。
2月14日,四川省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21天。这意味着,第一批援助武汉的四川医务工作者,已经在武汉一线坚守了整整20天;他们从病毒、死神手中抢回生命的进程,也已持续整整20天。
李刚,四川省人民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副队长。在满是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出身的医护人员队伍中,心内科的李刚,似乎显得不那么专业“对口”。然而,正是这个“专业不对口”的人,却作为四川省人民医院援助湖北武汉医疗队的“管家”,成为这支钢铁大军顺利运转的“润滑油”。
打趣被好友“诱拐”
紧急医学救援专家再出发
李刚,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用普通群众熟知的话说,是个“安支架”的。去武汉,是被队长黄晓波“诱拐”的。
医疗队接到正式出发指令的前一天,是大年三十。跟李刚是楼上楼下邻居的黄晓波,发完祝福短信后,又开始“诱拐”自己的多年好友、同事和战友李刚:“这次责任重大,男队员少,有丰富应急经验的更少,你和我一起上。”
其实哪里需要黄晓波“诱拐”。作为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医疗副队长,李刚的另一个身份,还是医院应急办负责人。从2019年3月起,除了临床医疗工作,李刚还兼任紧急医学救援等工作。
2019年6月17日,宜宾长宁地震,震后40分钟,四川省人民医院应急救援快速反应小分队就集结出发驰援,是除宜宾本地救援队伍以外,赶到地震灾区的首支医疗救援队。在地震灾区,他们又率先启用5G医疗急救车、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完成全球首例5G+航空救援,成功挽救地震中伤情最严重的伤员。
2019年9月,一名患者在甘孜州甘孜县因高原肺水肿病情危急,紧急医学救援队12小时突击抵达,并请求陆航旅直升飞机援助,开创首例高原ECMO+军机转院,成功将心跳呼吸骤停2小时的患者挽救回来,且恢复情况良好。
医学救援应急处置是一门科学,一门基于医学专业知识的管理学问。
正是在这些紧急救援中,李刚、黄晓波和救援队员们磨合出了默契,那是一种能读懂对方眼神的默契和经验。
小到指甲刀的事也要管
他是医疗队的老大哥、大管家
大年初一,出发,武汉。
进驻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大家发现将要面对的是比预料更加复杂和危险的局面:医务人员长期高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俱疲,医院布局不合理带来的高交叉感染风险,对病毒未知而汹涌而来的大量病人。
工作头绪要理顺。作为“大总管”的李刚,既要和队长一起与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及时沟通,停诊梳理区分感染病例,又要和院感组一起协助医疗队重塑院感防控流程,改造中心供氧气,建立洁污分流安全通道,还要和全川各家医院、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沟通协调,统一工作流程,统一病历书写要求,让医疗队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分组开展工作,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作为医疗队与指挥部的联络员,李刚还要承担医疗队的对内对外联络,每天向指挥部及后方报送工作情况,积极与医院和大后方沟通联系,筹集物资,做好医疗队生活和工作的物资保障,让每一位队员能全身心投入抗击疫情的工作而无后顾之忧。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首支派往武汉的医疗救援队中,除了队长黄晓波、感染科主任医师黄仁刚和李刚出生于1970年前后,其余队员,都是80后、90后甚至是95后。这支队伍,大到物资保障,小到每个队员的情绪,甚至是缺一把指甲刀,李刚都要兼顾。“其实并不是真的缺指甲刀,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李刚说。
感染风险,是悬在每个医护人员心头最沉重的那把剑。“刚来的时候,有队员因为住宿条件闹过小脾气,这不满意,那不合适。”李刚敏锐地感觉到,这是队员情绪焦虑、紧张的体现。
压力大,还体现在诊治任务重。李刚举例说,原则上,二级以上医院实际床位数与护理人员之比,普通病床为1:0.6、监护室病床为1:3,而在武汉一线,四川省人民医院为首的分管小组所管理的18张ICU病床、31张普通床位,最低也需要65位护理人员,但实际上只有40多位。特别是在没有护工、家属陪护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还要承担患者的吃喝拉撒,甚至心理安抚,身体和精神的压力都巨大。
对于感染风险、工作压力,李刚要从队员们的朋友圈、微信群甚至是一天的表情中去“挖掘”情绪,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他“挑唆”大家在生活微信群里开联欢会,“我先献个丑,我自弹自唱自己录的作品。”“邓磊来一首!号称中华曲库。”“刚哥来个自贡话RAP。”大家思念家乡味道,他自贡老家的同学寄来了几百袋冷吃兔、冷吃牛肉,还不忘给在其他驻地的、四川省人民医院第二批次的7名队员送去“关爱”……
事实证明,李刚的判断是对的。刚开始闹过脾气的那位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时,从来没有一点含糊和推诿。
本职仍是医生
心内科专业经验和意见有大用
“管家”工作是很繁杂的,虽然李刚并不是和其他队员们一样,长时间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值守隔离病房,但正是有了他在外的协调沟通,才能让整个队伍心无旁骛地治病救人。
每天晚上,李刚都会拉上黄晓波,一边“嫌弃”对方密切接触感染患者,一边细细梳理当天工作的不足、需要如何改进。
虽然是“管家”,但李刚的专业还是一名穿着白衣的医者。医疗队救治第一例用上ECMO的患者,黄晓波特意把李刚拉上,毕竟,作为拥有丰富介入手术经验的李刚,那双巧手做穿刺的功夫一流。
虽然在病房待的时间不多,李刚仍然从病例中发现,病情危急的重症患者,多出现心跳骤停的情况,有的患者明明中午还看着好好的,晚上心跳就停跳了。心内科医生李刚想,会不会是病毒会造成心肌损害,引起爆发性心肌炎,或是抗病毒治疗的副作用?
为此,忙碌的工作之余,他特别注意收集治疗病例信息,是否有安装过起搏器的新冠肺炎患者,他们的治疗效果如何、心脏情况如何、能不能为一线提供一些经验……
晚上,夜深了,李刚的朋友圈就没停过。雷打不动的“16分钟学英语”打卡链接,或者是让人会心一笑的诙谐段子,元宵节那晚,李刚用了长长的篇幅,给那些他“嫌弃”的、又亲爱的队友们写了一封信。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