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法国际联盟秘书长、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光超
中新网5月9日电 “我们提倡,定位于法治的‘绿芽’,怀着一颗变革的‘绿心’,培养人才的‘绿林’,保证执业的‘绿行’,打造心中的‘绿所’。”绿法国际联盟秘书长、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光超如是说。
刘光超解释称,这里的“绿所”不只是谐音,“我们希望达到律所良性状态,包括状态健康、方式理性、模式创新、发展自然四个层次。”在日前举办的首届律所发展与创新论坛上,刘光超坦言,“律师的行为不能突破法律和良知的底线;律所不是单纯的企业,不能无限扩张;律师不是企业家,也不是投资家,挣钱是有限的;律所的核心是人合不能只靠简单的资合;律师最终靠的是专业和服务。”
因此,便有了开头一段中的表述,刘光超认为:“公司化、专业化、适度规模化、信息化、国际化就是‘绿所’的选择。在‘绿所’之路上,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
“跨界”不是越界 更不是不务正业
论坛现场,刘光超还提到“跨界”问题。在他看来,“跨界”不是越界,更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律师生存发展适应市场的必由之路。“我们的视野必须跨界,不能只关注法律,还要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法律只有跟这些结合时才鲜活才有意义;我们的知识必须跨界,要懂会计、金融、地产、外语,甚至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等,可能还得懂点茶道、酒文化和高尔夫礼仪。”
刘光超进一步强调:“我们的专业化必须跨界才能完成,通过律师服务纵向的条块化和所涉领域横向的行业化形成网格点式的专业化,才能真正满足客户需求,已逐渐成为我们行业的共识。我们的服务内容也可以跨界,可以将法律与战略规划、方案策划、管理咨询、税务筹划、人力资源、风险防控等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律师的市场边界。”
基于对跨界的深入理解,刘光超认为,最重要的跨界是律师、律所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正在接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金融创新的冲击和洗礼,法律互联网、法律智能、法律金融正扑面而来,不能坐视不理。因此便有了绿法(国际)联盟,设立绿法联盟研究院,希望通过联盟这个平台,依托研究院和各个分联盟之间的融合,实现跨界,为律师行业的发展创新做点探索,在市场和人才两个瓶颈方面有所突破。
律师行业还很年轻 很不平衡
其实,律所如何健康发展?行业如何创新突围?不仅是道可特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任务。因此,围绕“绿所”、“跨界”这两个主题,刘光超从规模、质量、结构、模式、评价五个方面对国内律师行业进行剖析。
从行业规模来看,刘光超说:“国内律师人数现已突破30万,2016全行业创收突破600亿元。不过2016财年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全球营业收入368 亿美元,一家机构是我们全行业收入的4倍左右。可见,我们的行业还比较小,甚至还很小。”
“我们来看看行业的质量。从业务分布来看,律师行业的二八现象更为严重,根据不完全分析,600亿中可能有90%以上的收入集中在10%的律所或律师手里。这说明我们的行业不平衡,甚至不健康。”同时,在行业结构方面,无论从律所结构、收入结构,还是业务结构来看,都存在这不平衡现象。
“从事务所的发展模式看,最近几年,有些模式对传统的律所形成了极大冲击。从事务所的市场模式看,一些创新的做法逐渐出现,与互联网的结合,与金融的结合,日趋增多;从事务所的管理模式看,联盟形式、联邦形式、特许形式、联营形式、托管模式、合署办公形式层出不求,说明我们的行业正在变化,而且是一种内生式的变化。”刘光超说。
谈及行业的整体评价,刘光超提到三方面,即社会对律师的整体评价问题,客户对律师的整体评价问题,行业自身的评价体系建立问题。“简单说,社会评价整体在上升,但客户评价参差不齐,否定性评价增多,行业自身评价混乱,商业化迹象明显,行业的秩序受到了严峻挑战。”
刘光超认为,“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行业很弱小,很年轻,很不平衡,而且还不够理性,但在求变化,求突破,求发展,行业整合、洗牌、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作为行业的一份子,应该保持清醒、理性,当然更应该发展、创新,不要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