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5日 星期四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引育人才,不看“帽子”看本事(解码·研发投入如何告别“重物轻人”)
发布时间:2019-12-05 10: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坚持引育并举,对“有帽子”与“没帽子”的人才同等对待,加大对支撑、转化英才的培养力度,推动科研队伍年轻化……中国农业科学院确立人才强院战略以来,多措并举,化解昔日人才梯队“断档”之危,稳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还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如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正加速形成,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愈加充沛。

  “全院稳定保障1000名左右的青年人才,使其薪酬水平与所在地经济、物价水平保持合理关系”“拿出3000万元经费,向30名左右没有‘帽子’、科技创新业绩突出的人才兑现科研经费和岗位补助”……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次人才工作会上,一份被称为“新30条”的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出炉,让院里不少科研人员有了新期待。

  优化环境,提供稳定经费保障

  中国农科院成立60多年来,在杂交水稻、禽流感疫苗研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也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但由于内部人才潜力挖掘不够、外部竞争激烈,人才梯队一度面临“断档”。

  2017年,中国农科院召开了建院以来首次人才工作会,确立了人才强院战略,同时出台了30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措施,被称为“30条”。几乎同时启动的“青年人才工程”,是该院人才战略的有力实践,两年来为“农科英才”提供科研工作经费3.6亿元。经费的稳定保障,使人才的成长环境不断优化,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齐升。

  对此,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吴黎明深有感触。蜂学研究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但作为一个弱势学科,在项目制主导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下,很难争取到重大课题的支持。经费有限,吴黎明团队只好分别向不同部门争取经费,但由于不同部门的申请要求、研究方向不一致,他们的研究也变得“零敲碎打”。

  “有了科研经费、人才政策的稳定支持后,我们的研究才逐步走入正轨。”2018年初,吴黎明牵头完成的“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蜜蜂研究所时隔25年再获国家级奖项。“以前我们有多少钱才干多少事。现在经费投入更加重视人才本身,做研究可以更专注了。”吴黎明说:“更重要的是,团队内部因此凝住了神、静下了心,人才的成长也加快了。”

  在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桂荣看来,经费投入向人才倾斜,受益的不仅是科研人员,还有研究生和科研辅助人员。尤其是对于植物保护这类公益性较强的学科来说,以前一个课题里通常只有15%的经费可以支付学生补贴,王桂荣经常为此发愁,“现在经费支配更加灵活,只要预算合理,学生或科研辅助人员的工资比例有时可以超过50%,他们的积极性也都提高了。”王桂荣说。

  两年来,中国农科院大力实施人才支持政策,建立起高端引领、重点支持的人才发展机制,吸引、凝聚和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良性竞争,确立人才培养新导向

  构建科技创新的全链条,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坚持引育并举,对“有帽子”与“没帽子”的人才同等对待,加大对支撑、转化英才的培养力度,是近年来中国农科院人才培养的新导向。

  周文彬1年前被引进农科院时,就没有“帽子”。“我暂时没有获得国家人才计划的支持,但也进入了院里的青年英才梯队。”如今,周文彬是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牵头组织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总经费达1.08亿元。

  人才引进来了,但难免“水土不服”,如何尽快融入团队、开展研究?“不少刚回国的科研人员很难一下子就拿到项目,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个阶段的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农科院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近两年,中国农科院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等全职引进了60多名优秀人才。

  2017年初,童红宁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当年8月就入选了领军人才B类计划,很快建起了自己的实验室,不到1年又获得了“国家优青”资助。“不少项目都允许自由申请,在5年的特殊支持期内,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预算,给了我们更多探索和成长的空间。”童红宁说。

  对自有人才的培养,中国农科院同样重视。“不管是引进人才还是本土人才,只要有本事,都会重点关注和支持。”中国农科院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问题,让大家在良性竞争中成长。”

  中国农科院还加大对支撑、转化英才的培养力度。小到田间作业、实验动物饲养,大到大科学装置操控维护、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都离不开这类人才。在吴黎明看来,蜂学研究就离不开养蜂员的付出:“蜜蜂该喂的试验素材要喂进去,该取的样品得取回来。对农业科技来说,田间地头劳作的也是人才。”

  因人施策,阶梯式培养“传帮带”

  “人才强院战略实施以来,不但稳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还促进了人才成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介绍说,近年来,中国农科院注重人才阶梯式培养。

  “人才成长有规律,要让经费支持与其规律‘合拍’,才能发挥乘数效应。”中国农科院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谈起心得,“人才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要因时制宜、因人施策,为科研人员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成长环境。”

  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年满58周岁的,将不再担任首席职务;年满55周岁的,需配备执行首席,为接任首席做好准备……“新30条”中,推进人才队伍“年轻化”是一个鲜明特色。其中,“建立荣誉首席——首席——执行首席接续机制”和“开辟职称晋升优先通道”,实现了领军人才“能上能下、新老共进”。王桂荣认为,通过经费、政策上的倾斜来促进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不仅能够保证相关研究的连贯性、一致性,也能发挥“传帮带”作用,避免人才“断层”。

  “农科院要在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年轻化、强化科研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特殊支持政策、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优化干部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出实招、谋实效,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创新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唐华俊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7日 15 版)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房天下、未来集市等百款违法违规采… 广州警方严打网络犯罪 下架5.6万违… 金立再成被执行人 不足一个月执行… 火币集团李林:区块链将重构全球金… 质量超理论上限的它 揭示黑洞另一… 京张高铁进入运行试验阶段 年底正… ETC无忧升级服务计划再掀货车ETC发… 光敏蛋白+量子点造出新型太阳能电…
推荐文章
王晨强调 弘扬宪法精神 增强制度自…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2019—2023年… 花开新时代 蓝天筑未来 首批革命老…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访问东帝汶 湖南浏阳一烟花厂爆炸 共造成7人死…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发生4.5级地震 暂… 谱写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新篇章 涉老诈骗,四种伎俩要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