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与企业联合办学,围绕地方产业需要优化学科—— 走出“象牙塔” 融入“主战场”
发布时间:2019-10-10 09:34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一给本科生讲完课,烟台大学药学院教授傅风华立刻驱车赶到离学校不远的绿叶制药集团研发中心,换上浅绿色工作服,走进实验室。既是大学教师,又是企业研发人员,像傅风华一样,烟台大学好多教师都有着这样的双重身份,在两种身份之间不停切换“频道”成了他们工作的新常态。
“走出‘象牙塔’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烟台大学让教师在服务社会中练本领出成果,有效解决了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问题,探索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伟说。
让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1984年,烟台被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烟台大学应运而生。一所“80后”大学如何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烟台大学的回答是聚焦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紧紧瞄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发力。
“高校的智力资源只有在服务地方中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烟台大学通过企业看到市场、看到应用、看到产业前沿。企业则通过高校获得人才和技术支撑。双方合作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了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介绍,如今,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正日益彰显。
以烟台大学碳四分离团队为例,该团队立足技术创新,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子,为了一个目标坚持研究25年,形成了“基础研究—过程研究—工程研究”融为一体的鲜明特色。其专利技术“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荣获中国专利金奖。如今,团队研发的碳四分离成套专利技术已完全替代了国外技术,成功向30余家大型化工企业转让共43套装置,年加工能力达到700余万吨,市场占有率超过90%,专利技术许可费达到4000万元,通过使用这项技术,相关企业每年新增价值约50亿元。
与企业携手育才创新
近年来,烟台大学积极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与烟台绿叶制药集团共建药学院,以校企合作开创高端领军人才引进新模式;与台海集团共建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为烟台市核电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开发区科教园区,推动各学科提高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烟台作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素有“现代康养胜地”之称,全市建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231个,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颇为迫切。瞄准这一需求,烟台大学与绿叶制药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各出资50%联合创办烟台大学药学院,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学院长远发展规划,探索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适合的发展思路指引下,药学院发展很快驶入了快车道。建院不到10年,该院药学专业就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烟台大学以药学学科为主申报并获批“重大新药新型释药系统”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绿叶制药集团依托烟台大学教师为技术骨干建设的“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2015年,药学院“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2018年,药学学科获“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立项。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增速换挡”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基础好,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结合学科、人才和地缘上的优势,烟台大学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停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的专业,新增“投资学”“休闲体育”“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
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评审中,烟台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群、药学专业群获批立项,分别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中的高端装备、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产业,立项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烟台大学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桩腿热压模具科研团队,承担了海洋“国家重器”摇篮的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平台“M2模具项目”的研制。每生产一根半弦管产值约13万元,相比进口能节约资金6万元;每建造一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创造产值近1亿元,节约资金3600万元,有力推动了钻井平台关键技术的国产化进程。该项目完成的海洋石油平台桩腿热压装备及工艺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海洋石油平台桩腿的自主生产,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采用分段和型芯型腔镶嵌结构的热压模具以及模具定位、升降和行走机构实现超大热压半弦管生产,在国际上尚属首创,并已应用于近30座海洋石油平台。
作者: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陈颖 孙旭涛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10日第2版 版名:新闻·要闻
责任编辑:朱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