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19-10-08 09:36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教育与国家同向而行
回首70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堪称一对耀眼的“双子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通过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和积极探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70年来,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同行,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对世界教育和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重大贡献。
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实现“双奇迹”
1949年新中国刚诞生时,我国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人均GDP不足100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为低下,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建设对优质劳动力,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成人识字率反映出一个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力的基本素质。1949年,我国文盲人数占比超过8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积极开展扫盲运动,1952年成立了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经过多年努力,文盲人数大幅减少,同时我国成人识字率得到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人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3年提高到1990年的6.43年,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7.85年,2018年达到了9.6年。
事实证明,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世界各国面前展现出了“中国奇迹”。在经济总量上,我国更是在2010年迎来“超越点”: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数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撑。自1949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各级教育的入学机会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得到很好落实,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逐年提高。
200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年,该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上升至22.4%。2014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超越点”,这一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41.3%,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2019年是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将超过50%,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普及化的新阶段。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的奇迹。
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从宏观层面看,各国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和生产技术,而经济发展又为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保障条件。
我们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人均GDP分别作为相应的代理变量,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均GDP水平也越高。1978年和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对人均GDP的解释力分别为72.0%和4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DP之间的统计关系符合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所谓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劳动者进行教育或培训等支出以及劳动者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人力资本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许多国家的普遍认可。这些国家纷纷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扩大各级教育的入学机会,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我国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收益率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教育收益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末不足5%的水平上升至21世纪初超过10%的水平。我国还表现出教育层次越高教育收益率也越高的特点,与我国社会对高学历的热切需求相吻合。
教育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它通过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收入,通过提高流动能力从而促进城镇化,并进而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1960年,我国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43.7岁,1969年上升为57.6岁,1979年上升为66.4岁,1989年上升为69.2岁,1999年上升为71.5岁,2009年上升为75.0岁,2017年上升为76.4岁。我国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于1970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高出世界平均值4.2岁。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不断创新
回顾历史,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趋势看,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的变化分为三个时代。人力资源1.0时代的特点是“人多力量大”,劳动力的差异性小。到了人力资源2.0时代,其特点是“知识改变命运”,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凸显,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水平上。人力资源3.0时代的特点是“少数决定多数”,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变大,变得更加复杂,同样受教育年限的人组内差异变大。少数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强的人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处在工业化阶段,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教育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于2012年转变为最大,2018年比重达到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要素投入的驱动力减弱,创新驱动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之下,我国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机制正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知识和创新经济等世界发展趋势的挑战。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岳昌君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08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责任编辑:朱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