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阅读推广的几笔糊涂账
发布时间:2019-09-16 10:59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玄之又玄,行而不远。关于阅读和阅读推广,有不少糊涂账。
在阅读推广中我们容易犯一些常识性错误。例如,我们推广读书,常常把读书说得比天还大,我叫作“读书玄圣化”。就像古人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家想一想,在“唯有读书高”的时代,那些读书人的命运是怎样呢?“百无一用是书生”,傻读书是没用的,读书也并不完全指向成功,所以我们要重新看待读书这件事,始终保持理性,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用理性态度对待读书。
另外一个极端是读书庸俗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又是钱又是美女,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家长跟孩子说,读好书才能写好作文考好试,这些都是功利主义。越功利,越走不远。
有没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当然有。作为一个阅读推广者,本应该高树阅读的旗帜,但确实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体育、劳动。我非常赞同推广校园足球。每一个球必须从对方脚下夺下来,你得到的每一个球,不能让对方抢走,那是在考验你的耐性、功力和协作能力。来来回回踢了两个小时可能都没进一个球,但大家没有厌倦,依然奋力拼搏。这就是足球,这最像人生。这不是读书可以获得的。
我并不是说用体育、用劳动去代替读书。读书当然不可替代,但是我们在做阅读推广的时候,不能把它玄圣化,玄圣化会让读书这件事走不远。我们要用理性的光芒来照耀它,把追求智慧、涵养性情、丰满人格作为读书之本分,不约略,也不夸大。
一直以来,阅读经典也是一笔糊涂账。很多人倡导从经典读起,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不对呢?对,但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孩子来说,某些经典可能有毒。
四大名著哪一本书适合未成年人读?《西游记》是勉强能给孩子看的一本书,其实它内容背后有一个非常复杂、严谨的宗教体系,孩子们是很难读懂的。好在里面有很多故事,可以改造一下给孩子读。《红楼梦》不适合小孩读,甚至也不适合青春期的人读。我17岁读《红楼梦》,读完了一星期不高兴,特别伤感,走不出来,有比较深的消极影响。再说《水浒传》,少不读水浒,这本书也不适合小孩子,里面的暴力美学很容易感染小孩子去试试。《三国演义》呢?里面有勇的化身、义的化身、智的化身、德的化身,不是挺好吗?但孩子们会看到,里面太多的阴谋、复杂的关系,其中也不乏阴暗。开头结尾,表达的情绪其实也非常消极。
那古典诗词行吗?以宋词为例,大部分是伤感消极内容,包括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放词,李清照的更不用说了。当然,这并不影响其艺术美。可是当孩子正值青春期,不断浸淫于消极的东西,负面影响太大。有专家说:“只有个别写风景、写自然的好像适合小孩子读?”也不一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适合吗?“花落知多少”其实是文人在伤时伤春啊,它不适合小孩。你必须拐个弯,给孩子们解释成“要珍惜时光”。更不要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这些当初就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所以,在做阅读推广的时候,要有“净化”和“补充”跟进,我们脑子里要有这根弦。
还有一笔糊涂账必须算清楚:对孩子来说,“标准答案”毒性最大。说一句危言耸听的话,如果阅读推广经常给予标准答案,就剥夺了孩子通过阅读而获取的自主觉醒、个体觉醒的机会。标准答案是把阅读这件事知识化了。知识在这个时代很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更新很快。什么最重要呢?恰恰是读书过程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丰富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阅读不是语文课,阅读应该是自由的、个性的、跨越的,不应该用标准答案体系来考核阅读。有些学校读完了《西游记》要考试,怎么考呢?猪八戒的耙子几个齿?哪个菩萨的坐骑是什么?整个把读书这件事糟蹋了。
阅读的初心是什么?
我认为第一是满足好奇心。好奇心就是探索的欲望,只要孩子心里装着满满的好奇,他就有可能会没完没了地去读书。我有一个朋友,家里买了各种各样的书,小孩子在上学之前天天缠着家人读给他听,因为他还没上学不识字。终于有一天,孩子上学了,自己会认拼音了,他在一个星期内一口气把所有带拼音的书都读完了!越读越上瘾。另一个朋友,他儿子小学初中时把他愁得不行,学习不好,又不爱看书。后来孩子上了国际学校,国际学校带动他在家养了宠物,养蛇,养蚂蚁。我一听,哎哟,那些东西能在家里养吗?结果人家孩子自己管理得特别好。为了养蚂蚁,他把相关的书籍都读完了。这就是好奇心。所以说,如何激发、保护好奇心,是我们阅读推广最重要的使命。
第二,为情感和精神发育而读书。人的情感和精神能够健康发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甚至在当下,情感和精神发育这个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人变得冷漠、麻木,很可怕。且不说那些极端案例,就说我们自身,每天上班下班、辅导孩子作业、做饭洗衣,整日被这些事情以及焦虑、压力笼罩,逐渐就有被程式化的危险。情感被挤得没有了空间,精神需求也常常被忽略。一个情感和精神发育正常的人是积极而富有同情心的,读书就是要唤醒人原本就该有的情感、激情、梦想,打通心灵的能量通道。孩子们在情感发育期,更应该通过读书来帮助情感健康发育。
第三,是获取方法论。阅读是形成认知体系的重要途径,这尤其对小孩特别有用。小孩们尚处于懵懂状态,对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经验。阅读是获取认知经验最快捷的方法。记得我小时候,对很多事情的处理都是在少得可怜的几部电影中寻求参照,比如我跟小伙伴闹矛盾了,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该怎么处理呢?我看完了《小兵张嘎》,看见张嘎遇见类似的问题怎么处理的,哎,我就找到了办法。那么,成年人需不需要?成年人也需要。书不是给你现成答案,而是打开你的脑洞,让你自己形成方法论。
第四,通过读书找到自己。寻找自己其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现在,出现了各类生涯规划课,都在说“你要成为你自己”,但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你认识自己了吗?认识自我并非易事。人们每次到人生十字路口,都要考虑再三。“我是谁?”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通过读书来认识自己,这是终身要做的事情。通过阅读,不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不断获取内心的力量,让内心安静。安静是内心处于安详的、饱满的、快乐的状态,要找到这个点不容易。安静时才有能力反观自己。另外,与寻找自己相关联的,是通过读书寻找同伴,人是社会关系的动物,我们需要群体。
第五,理解少儿阅读的特殊性。小孩子阅读就是构建种子问题库,将来这个问题库会发挥大作用。所以不要给孩子标准答案,否则所有孩子的问题库都是方方正正的砖块,这些砖块垒起来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平庸建筑,都一个样,很可怕。
这些是我理解的阅读的初心,我再说说阅读推广的初心。首先就是培养读书人。阅读指导师就像大树,涵养一方生态。美国小学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读书,大量看书,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所以从这个初心而言,就是激发兴趣,然后是启发方法,在关键节点上给他点拨。最重要的是唤醒阅读者的主体意识,这是阅读推广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推广了9年,这个孩子的主体意识还没有觉醒,还在等待标准答案,那这个阅读推广就失败了。
帮孩子学会管理时间,才能做好读书这件事。去年春天我们去拜访当时76岁的冯骥才老爷子,他每年至少要出两本书,他是怎么管理自己时间的呢?每天上午趁精力好,全身心投入写作,吃完午饭立即午睡。午睡之后再打开手机,处理各种人际事务。也就是说一上午不开机,不看手机。下午五点半睡一个小时,然后吃晚饭,晚饭后再继续写作。我们以此为参照来管理我们的时间,这样读书的时间是有保证的。
希望每一位阅读推广者,都能擎着智慧之光、理性之光,来照耀孩子们的阅读之路。(张圣华)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本文据其即兴发言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6日第9版
责任编辑:朱明宇